夜上海论坛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诗经《蒹葭》教学设计附反思

时间:2024-05-15 08:40:38 林强 九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经《蒹葭》教学设计(附反思)(通用10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当中的自己。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诗经《蒹葭》教学设计(附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诗经《蒹葭》教学设计(附反思)(通用10篇)

  诗经《蒹葭》教学设计附反思 1

  一、导语设计

  创设情境:

  播放 邓丽君《在水一方》,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夜上海论坛  教师提问: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夜上海论坛  明确:是电视剧 《 在水一方 》 的主题曲 《 在水一方 》(琼瑶词,邓丽君演唱) 。

  进一步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

  二、解题

  今天, 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蒹葭》。这首诗,主要是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 ,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

  三、 (一)、学生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通过初读诗文,初步感受诗的音乐美。要朗读好诗文,并注意读好它的节奏。尤其要读出她的生气,读出她的音乐美。

  2.然后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录音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第二个要求就是请同学们注意这首诗的韵脚,也就是诗中押韵的字。

夜上海论坛  明确:第一章应该是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是萋、曦、跻、坻; 第三章是采、已、汜、右、坻。

  3.学生试读。

夜上海论坛  师问:在我们朗读时,同学们是否注意到了诗中“叠词”的运用?

夜上海论坛  明确:苍苍,萋萋,采采……(师生一同总结这首诗中的叠词特点。)

  (二)、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

  1.导语: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现在一起进入第二环节的学习。再读诗歌,想象诗歌的绘画美。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这样被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夜上海论坛  3. 让学生回答他们从诗歌意境和画面感受到了什么?

  同学回答说感受到了是主人对爱人追求中的可望而不可及

  (三)、三读,感受结构美(重章叠句的作用)。

  下面再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诗歌,请注意各章之间的特点。然后说说这幅画中写出了哪些人物?哪些景物?哪些情节?

  明确: 《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

夜上海论坛  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夜上海论坛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憧憬_____的情感。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焦急____的情感。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______失望 ___的情感。

  四、探究与研讨,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

夜上海论坛  学习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比兴,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明确:比兴—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夜上海论坛  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诗的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但它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使表达的情感愈来愈强烈。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至凄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浠”、“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面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描写伊人所在地点时,由于“方”、“湄”、“涘”三字的变换,就把伊人在彼岸等待诗人和诗人盼望与伊人相会的活动与心理形象而真切地描绘了出来,这样写,大大拓宽了诗的意境。另外,像“长”、“跻”、“右”和“央”、“坻”、“沚”的变换,也都从不同的道路和方位上描述了他寻见伊人困难重重,想见伊人心情急切的情景。

  若把三章诗所用几组变换的词语联系起来加以品味,更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意境优美、想象丰富,反复吟咏,令人感觉韵味绵长。同时,这也是一首典型的爱情诗,诗中写被追求的人(伊人)始终没有得到,表现了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惆怅之情。

  附:板书设计

  写景

  思人

  蒹葭  白露

  伊人

  情景交融

  蒹葭变化:苍苍——凄凄——采采

夜上海论坛  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夜上海论坛  白露变化:为霜——未浠——未已

  时间推移,心情焦急和惆怅

夜上海论坛  地点变化:长——跻——右——央——坻 困难重重,想见心情急切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夜上海论坛  1.这堂课,我首先是注重了朗诵。诗歌教学就应该是以朗诵为主,不能作烦琐的分析,不能上成练习课。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只有通过不断地朗诵,让学生细细品味,才能逐步走入诗歌的艺术之美。在教学时我努力使学生通过美读来感受先人的情感美,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

  2.又用优美的《在水一方》设置情境,课堂气氛好,在课堂上努力做到了师生互动,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体会到诗的隽永淳厚的意味。

夜上海论坛  3.学生深入地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结构美(重章叠句的作用)。重章叠句和反复咏叹的手法学生教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夜上海论坛  4.教学方法上采用自读法、朗读法、探究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综合方式,效果不错。

  存在的问题:由于《蒹葭》诗歌文字较为古奥,教学中准备还不够充分,功底又浅,所以对诗歌意境挖掘不深,同时课堂也略显散乱。

  诗经《蒹葭》教学设计附反思 2

  教学目标

夜上海论坛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夜上海论坛  2、学习《蒹葭》,边想象边体会句意。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夜上海论坛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夜上海论坛  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2、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板书“蒹葭”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夜上海论坛  4、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蒹葭》。在学习的同时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夜上海论坛  1、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识的字下面作标记。

  2、学生试读。读准字音,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正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节奏美。

  三、学生交流资料,译读全诗

夜上海论坛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夜上海论坛  2、小组交流,自学全诗。

  3、汇报自学成果。

  四、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

夜上海论坛  1、唐朝诗人王维不仅是一个着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的图画。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画面之美。

  五、三读,感受结构美

夜上海论坛  1、下面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诗歌,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夜上海论坛  2、全班交流。

夜上海论坛  3、《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达逐渐强烈的感情。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叠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六、情读,感悟诗中情

  1、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边,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静寂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他的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请你在朗读中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学生练读。

夜上海论坛  2、指名读,评议。

  3、全班诵读。

  七、课堂小结

  1、《诗经》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对情感的感悟,让我们用心来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夜上海论坛  2、全班齐读。

  板书设计

  蒹葭

  情景交融

  诗经《蒹葭》教学设计附反思 3

  教学目标:

  ①初读诗歌,感受《蒹葭》一唱三叹的节奏美;

夜上海论坛  ②听读诗歌,联系文本深入体会《蒹葭》的景美和景中人的美;

  ③掌握诗经中的比兴手法;

  ④齐读诗歌,多角度品《蒹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通过意象感悟诗歌仍然是初三学生的一个重要训练点,所以我的教学重点为目标②;学生可能只会将它视作一首爱情诗,所以教学的难点是目标④——如何将《蒹葭》中的伊人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

夜上海论坛  中国古代每一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成就,明清的突出成就是小说,往前追溯是元曲、宋词、唐诗、汉赋、楚辞,之前还有没有呢?(设置PPT,以曲线图形呈现,在教师的提示下尽量由学生自己回答)

夜上海论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首诗经中的经典篇目《蒹葭》。

夜上海论坛  二、一唱三叹——读《蒹葭》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读课文,边读边感受此诗所传达出的感情。

  (学生随便谈初读后的感受,并适时抽学生起来读,体会)

夜上海论坛  2.通过读,你发现此诗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呢?

  (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每句4字,句式整齐;分章节,每章只有几个字不同,重章叠句,有一唱三叹的音律美)

  3.采用重章叠句有什么好处呢?

夜上海论坛  (回旋反复,增强诗歌的音乐感、节奏感,感情更强烈;便于吟唱,插入对“风”的介绍)

夜上海论坛  三、联想想象——绘《蒹葭》

  1.苏轼曾经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今天我们学的《蒹葭》是否有这样的特点呢?如果有,那么画中有哪些景,景又是怎样的景呢?听老师配乐朗诵,大家思考。

  ①评老师读得如何。<师生平等对话交流>

夜上海论坛  ②你看到了哪些景,景是怎样的景?

  (蒹葭、白露、霜,总体说来是一种萧瑟、绵长、迷茫之景,具体由学生进行描绘,通过追问引导回归文本)

夜上海论坛  2.巧妙插入对季节和时间的追问,并让学生从诗歌中找出原句。

  (秋,早上,含有白露和霜的句子都可以看出来)

  3.继续追问早晨有什么意味儿?

  (朦胧之感;“一天之计在于晨”,早上是充满希望的`)

  4.这些景有什么作用?

夜上海论坛  (蒹葭写出环境的清冷;白露从“为霜”“未曦”“未已”的变换,形象勾勒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主人公天亮就来到河边,直到太阳东升,独自一人在河边久久徘徊;寒霜浓重的凄冷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感伤和惆怅)

  <板书>

  5.画中的景是如此美丽,那景中的人又是怎样的呢?描述一下你脑海中所呈现的形象,从原文找出依据。

  (两个人:伊人和追寻者。伊人十分飘逸,如梦如幻,文中“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可以看出;追寻者十分痴迷,如痴如醉,文中“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可以看出。越是追求越得不到,一种可望而不可即,呼而不应,求而不得。)

  <板书伊人:缥缈

  追学者:如痴如醉>

夜上海论坛  6.由于伊人十分梦幻,反而使追求者更加如痴如醉,想象追寻者反复追寻的情景,是什么样的情感让追寻者如此痴迷?

  (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可以对文本进行细节的夸张。追寻的时间长,空间广,说明他的执着,不畏艰险)

  <板书>

  7.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写人,而要从景写起?

夜上海论坛  (比兴手法,言此物以引出他物,插入对《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介绍:“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通俗的说“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小结并板书:

  景:梦幻

  人:飘渺

  情:剪不断,理还乱

  四、迁移拓展——悟《蒹葭》

  1.前面我们说了他从天一亮到太阳东升一直没有追寻到伊人,为什么呢?

  (伊人不是真实存在的,她象征着作者作者心中一切美好事物和理想,只存在于想象之中,如水中花,镜中月,可望而不可即)

夜上海论坛  2.从《蒹葭》中,你还能够想到什么呢?可以是以前学过的诗,生活中的人、事。

  (牛郎织女一年一见反而越益美好;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夜上海论坛  五、回味《蒹葭》,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

夜上海论坛  ①老师放歌曲“在水一方”,让学生在音乐中回味《蒹葭》余音绕梁之美,并尝试背诵;

夜上海论坛  ②学生自己总结学习诗歌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背景、意象、意境、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等方面谈)

  结语: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梦想,要像诗中的主人公一样,不畏艰险,勇敢追寻自己心中的梦想,老师相信,只要有梦想,就一定会实现,今天的课就上到这。

  诗经《蒹葭》教学设计附反思 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相关文学常识; 掌握朗读四字诗的节奏,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把握“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夜上海论坛  3、情感目标:体味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人性美、主题美、诗意美,培养和提高学 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画面美。

  2、把握“追求者”形象,感受诗歌人性美。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画面美、人性美。

  【教学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夜上海论坛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附:在水一方歌词)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 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 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 依偎在他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又远又长

夜上海论坛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他的方向 却见依悉彷佛 他在水的中央

夜上海论坛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而已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他的踪迹 却见依悉彷佛 他在水中伫立

夜上海论坛  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二)、文学常识回顾

夜上海论坛  1、诗经相关知识收集

夜上海论坛  2、生字词积累(提前板书字词、注音,每章节诗句及重点字词的解释,翻译,分组进行)

夜上海论坛  (三)、听读课文,感受音韵美

夜上海论坛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地这个优美的爱情故事,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去感受那一份浅浅淡淡地哀伤。 [听读课文,配乐范读 学生齐读]

夜上海论坛  自读思考:找出你认为音韵美的几个方面:

  (四)、赏读课文,感受画面美

夜上海论坛  小组合作读、思、讨论下列问题

  ①、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②、在同学们的眼中,这个季节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夜上海论坛  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

  ③、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准备:芦苇--( )。 白露秋霜--( )。

  河畔道路--( )。 秋水--( )。

夜上海论坛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夜上海论坛  ④、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

夜上海论坛  教师准备:营造了一个( )( )( )( )……的意境。

  3、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意境

  同学们看大屏幕,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

夜上海论坛  (屏显词语:蒹葭(芦苇)白露、秋霜、河畔道路、秋水、晓雾。)

夜上海论坛  注意:只写景,不写人。

  示例: 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芦苇。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自己创作并展示):

夜上海论坛  (五)、品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夜上海论坛  1、刚才咱们描绘了诗中景,再来看看诗中人。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在这样的氛围下,他在做什么?心情又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齐读课文,小组讨论)

  主人公在做什么:“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追求“伊人”、寻找“伊人”。

  “追求者”心情:

夜上海论坛  ①“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追 求者”的焦急,急迫。

夜上海论坛  ②“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怅 惘、痛苦。

  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自读课文,小组讨论)

  ①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 依据:“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夜上海论坛  ②执着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依据:“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 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教师总结:

  (六)、创读课文,感受主题美

夜上海论坛  诗中将“伊人”形象理解为爱人,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着追寻和向往的,你能举个例子吗?(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夜上海论坛  学生讨论并回答:爱情、事业、亲情、友情、理想、自由,还可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 善尽美的境界。

夜上海论坛  (七)用现代诗的形式展示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意美

夜上海论坛  (学生自我创作,并展示,小组形式)

夜上海论坛  课文小结:课文小结: 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 “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夜上海论坛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八)指导背诵(在配乐背诵中结束本课)

  诗经《蒹葭》教学设计附反思 5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课中以不同的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

  1、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诗歌赋予了我们柔情、豪情和激情!现在就让我们溯洄而上,走进诗歌的源头——诗经,去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去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的辉煌!

  2、介绍诗经

  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诗经》,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夜上海论坛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夜上海论坛  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出示课题)

夜上海论坛  3、解题

  《蒹葭》选自《国风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二、感知朗读,理解内容

  1听读;

夜上海论坛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夜上海论坛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溯洄萋萋曦湄跻坻涘沚

夜上海论坛  3、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把握感情分寸。

  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4指名朗读;

  5、感受诗的音乐美

夜上海论坛  音乐美:节奏、音调、声情

  韵脚第一章:苍、霜、方、长、央;第二章:萋、曦、跻、坻;第三章:已、涘、、沚。

  叠词苍苍,萋萋,采采……

夜上海论坛  重章叠唱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是上古民歌,也是现代民歌常用的形式。它的美感价值,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是从情感方面看。十个重在以情动人。情感不是一次性概念告知所能奏效,须反复感染方能起到动人心弦的效果。二是从音乐方面看。上古民歌都是口头传唱的,是以声调和旋律来感染人的情感,唱者须反复才能尽情,听者须反复才能动情。因此,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本身,就是在层层推进感情,就是在不断强化美感效应,并非一定要在每章的内容上有了发展变化,才算是有了推进。这是应当意识到的。

  三、理解诗意

夜上海论坛  1、同桌合作,结合注释弄清诗歌大意,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一会提出共同解决;

  2、共同释疑:可能的问题①所谓:所说的,所思念的②白露为霜:白露变成霜

  3、把《蒹葭》翻译成白话诗,体会其诗味。

  河边芦荻青苍苍,秋深白露凝成霜。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水那一旁。

  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坎坷险又长。顺着河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央。

夜上海论坛  河边芦荻湿漫漫,白露滴滴叶未干。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端。

夜上海论坛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滩。

  河边芦荻密稠稠,清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弯弯险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水中洲。

  4、哪位同学能概括诗歌内容?

夜上海论坛  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四、赏析景物,感受意境

夜上海论坛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夜上海论坛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夜上海论坛  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夜上海论坛  3、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

夜上海论坛  清晨(拂晓)白露未唏白露未已

  4、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谈

  教师准备:芦苇——丛生茂密。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夜上海论坛  5、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清冷孤寂凄美迷离

夜上海论坛  6、同学们看大屏幕,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配《在水一方》二胡曲屏显词语:蒹葭秋风白露秋霜秋水晨雾河畔道路水中沙洲

夜上海论坛  师生共同感受: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五、把握形象,拓展延伸

夜上海论坛  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夜上海论坛  教师准备:①在不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

  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夜上海论坛  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夜上海论坛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夜上海论坛  ③“宛”字,好像仿佛之意

  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怅惘痛苦

  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孤独寂寞

夜上海论坛  小结: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经《蒹葭》教学设计附反思 6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夜上海论坛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夜上海论坛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夜上海论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蒹葭》塑造了一个不懈地追求心上人的执着的形象。教学中,对诗中所表达的男女纯真爱情既不能回避,也不可过分渲染,要把握好讲授的分寸和尺度。

  教学重点:

  1.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能够顺畅记诵、翻译。

夜上海论坛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夜上海论坛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夜上海论坛  通过歌曲《在水一方》和诗歌的比较,感受美。并能由此归结出本文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比较法和图表演示法学习课文。

  教学媒体:

  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夜上海论坛  同学们,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伤情离别,吊古怀今,社会生活,政治风云,无不在诗词中体现。任凭时光流逝,岁月更替,古老的诗词仍以它无限的魅力超越时空。品中国古典诗词,无不让人沉醉心迷。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放幻灯片1)

  二.解题

  请打开课本p165,指导看注解6。

  三.朗读欣赏

  1.用心听朗读(课件视频播放朗读)

  把自己认为应该注意的生字画出来

  2.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生字词应该注意的,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

夜上海论坛  3.教师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生字词多媒体展示。并集体读两遍。

  4.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或摇头晃脑读或浅吟低读或高声畅读。

夜上海论坛  5.集体朗读。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

  四.诗意理解

夜上海论坛  1.教师讲解疏通每章诗重点词语。

夜上海论坛  2.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谈谈对诗的理解,再现诗的美丽画面和优美意境。(自由发言,各诉己见。幻灯片8)

夜上海论坛  3.教师点评。展示自己的理解。师生共赏。(诗歌赏析投影显示)

夜上海论坛  秋风轻轻吹拂,芦苇飘摇着柔柔的腰肢。我的心如霜如露,似梦似幻——我到哪里去追寻你呢?你总是若即若离,日暮时分飘飘然泊在我的心湖上。

夜上海论坛  河水清清,碧波荡漾,我仿佛看到了你在临水梳妆。解挽柔长的秀发垂落水里,河面波纹里流动着是你娇羞的容颜。

  我远远地望着你,想要追寻你。你和我只有这一水的距离吗?我沿着堤岸寻你,踏过泥泞沼泽涉过碧荷池塘,却总是找不到你的方向。

夜上海论坛  芦苇抽穗,芦花飞扬,冰冷的河水,无情地流淌,让心儿荡起双浆,寻遍每一寸岸,寻遍每一处沙汀,只见白鹭向天飞,不知伊人在何方。

夜上海论坛  白露结霜,浓雾迷茫。思念的泪光里,总有你温婉的身姿。是幻觉吗?你是一朵清莲,在我的心湖里悄然绽放。我只能隔岸望着你——可望而不可求。那淡淡的忧伤啊,“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诗经《蒹葭》教学设计附反思 7

  教材分析

夜上海论坛  《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蒹葭》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学生分析

夜上海论坛  八年级(初二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教师注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夜上海论坛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夜上海论坛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夜上海论坛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夜上海论坛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语设计:

  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初读诗歌

  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蓝色字幕)

  2.播放背景音乐(低声地):播放小提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

  3.学生初读课文:借助“预习提示”以及注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夜上海论坛  【文采飞扬的导语,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课堂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美,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二、品味赏析

  (一)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在《水边的阿蒂丽娜》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夜上海论坛  【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诵同时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从而产生共鸣。】

  2.请同学说说选择《水边的阿蒂丽娜》的作为背景音乐的原因。

  【体会诗歌迷茫而略带忧郁的情感基调】

夜上海论坛  3.诗歌中主人公为何忧伤?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

  【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向往和追求纯洁的爱情和求而不得后,主人公依然执着追求的感情。】

  (二)品味语言

夜上海论坛  1.上述体会你是从诗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

  【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文重章叠句的结构特色,品味诗歌朴素清新风格洒落的语言】

  2.创新设计:请同学把大屏幕上的诗歌中加点的词改换一下,要求改后的诗歌整体风格不变。

夜上海论坛  【这个设计迁移性、挖掘性很强,它点燃了学生创造性自主学习的火花。诗歌中的加点词语为三段对应部分稍加变化的词语,学生改换后的词大多是贴切的、和谐的,多元的。在这创新的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是潜移默化的。】

  3.熟读成诵。(采用男女声交替读、齐读等各种形式)

  三、激发激情

  (一)深层理解:

夜上海论坛  1.课后思考练习一: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目的让学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因为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叙往往是从理解分析意象的作用为切入口的。】

夜上海论坛  2.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让学生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相象和联想,准确体会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激情

  1.多媒体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同时播放这首歌。

  2.思考:你认为这首改编自《蒹葭》的歌词好吗?为什么?

夜上海论坛  【在讨论中,学生发现歌词将原诗中的渺远迷茫、缠绵感伤的意境,反复咏唱的形式等精华部分保留了下来。这一发现,加深了学生对原诗的理解。学生在这首优美的歌曲声中,再一次地感受到了美的情感体验。】

夜上海论坛  3.您也许不是诗人,也许不是艺术家,但老师相信你有丰富的想象力。你能想象一下《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借助除文字和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的情景吗?(各学习小组之间合作、探究、讨论)

  【这一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这种开放型的题目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层出不穷,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创造的激情激发出来。】

  诗经《蒹葭》教学设计附反思 8

  教学设想

  《蒹葭》是课文《<诗经>夜上海论坛二首》的第二篇,此前已经介绍了《诗经》的常识,并学习了《关雎》。在此基础上,本节温故知新,侧重运用启发式和对比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和能力发展主体地位。

夜上海论坛  采用“板块推进,问题切入,层级展开,循环提高”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按层面逐层加深对作品的体会和理解,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把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问设计由浅入深,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教学板块

夜上海论坛  温故知新──整体感知──品味诗歌──探究总结──深思巧练

  教学目标

夜上海论坛  (一)知识和能力:

  1.领悟诗的意境美;

夜上海论坛  2.理解诗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作用;

  3.领会诗歌思想和艺术特点,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二)过程和方法:

夜上海论坛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和语气;掌握吟诵欣赏诗歌的技巧与方法;

  (三)情感和态度:

夜上海论坛  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蒹葭》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赋、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蒹葭》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夜上海论坛  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学方法

  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温故知新

  1.请聆听邓丽君的《在水一方》。

  歌词:

夜上海论坛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夜上海论坛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

夜上海论坛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足迹。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问:这首歌曲优美吗?能说出这首歌曲的歌词出处吗?

夜上海论坛  明确:这首歌曲的歌词是琼瑶根据《诗经蒹葭》改编而成的。

  2.填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 )篇。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按乐调不同分( )( )()三部分,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 )( )。《诗经》以( )言为主,兼以杂言。章法上多采用( )写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板块重点:扫除文字障碍,初步把握课文,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解题: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这是一首怀人诗作。

  2.听录音,划出韵脚,感受诗的音乐美。

夜上海论坛  3.看注释,读懂字面意思。

夜上海论坛  提问设计:(第一梯度)

夜上海论坛  1.这首诗写了什么?

  2.这首诗的韵脚是哪些字?

夜上海论坛  3.这首诗三章有何异同?

  4.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学生议论回答。

  板块小结:读懂大意,认识作品的二个艺术特点:兴、赋表现手法,重章叠句的章法。

  三、再读课文品味诗歌

  板块重点:品味诗歌,感受并领悟诗歌的意境美。

  问题设计:(第二梯度)

  1.景物描写有何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夜上海论坛  2.伊人指代什么?

  3.抒情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夜上海论坛  4.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指名读课文。

  品味诗歌:(着重运用比较法)

  每章1 、2句:以景起兴,以兴托情。

  时间:深秋清晨,凄冷。

  景色: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清凉。

夜上海论坛  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凄凉、落寞的心境。

  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具有“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和“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夜上海论坛  《关雎》以景起兴,兴中含比,比兴自然。用雎鸠和鸣比喻男女真挚的爱情。而《蒹葭》每章1 、2句:以景起兴,以景托情。

夜上海论坛  每章3 、4句:追寻伊人,点明主题。

夜上海论坛  伊人:深爱而思慕的对象。

  地点:“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皆因思念太深而生的幻境,表明追寻的对象飘忽不定。也暗示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际遇,意蕴开阔。

夜上海论坛  《关雎》鲜明地指出追求的对象:窈窕淑女,是实写,她就在河边采摘荇菜。而《蒹葭》中伊人,即那个人,是虚写,写得朦胧而有韵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所谓”含有不便让人知道意味。伊人在遥不可及的河水那一边。朦胧和距离产生美,这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每章后4句:追寻境况。

  道路:艰难曲折。

夜上海论坛  抒情主人公:执着、坚定。

夜上海论坛  心情:思而不得,求而难见的怅惘和遗憾。

夜上海论坛  结果:追寻的对象飘忽不定,幻象迷离。抒情主人公可望难及。

  “宛”字表现出苍茫的环境氛围,迷茫的内心情感,隐约缥缈的身影,把诗人“欲即不能、欲罢不舍”的丰富内涵表现出来。

夜上海论坛  《关雎》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而《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思想意义:

夜上海论坛  表现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

  表达思而不得的怅惘,求而难见的遗憾。

  涵容人生可望而不可即的境遇。

夜上海论坛  板块小结:领会作品的思想意义,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四、三读课文探究总结

  板块重点:理解诗歌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等艺术特点;感受并领会诗歌的结构美。

  齐读课文

  问题设计:(第三梯度)

  这首诗三章意思大致相同,为什么不用一章?换言之,这首诗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作用是什么?

  学习小组讨论,发言。

  (一)、探究研讨: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作用:

夜上海论坛  (1)蒹葭之“苍苍”、“萋萋”、“采采”这是景物层层渲染。

  (2)白露之“为霜”、“未唏”、“未已”表现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追求时间的漫长与追求者的执着。

  (3)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在水中央”“在水中坻”“在水中沚”表现了空间的转移,暗示了追寻对象的飘忽难觅及追寻者的无奈和惆怅。

夜上海论坛  (4)道路的“阻且长”、“阻且跻”、“阻且右”从不同的角度,步步加深道路的坎坷曲折,暗示追求者的矢志不渝。

  小结:采用重章叠句,换韵复唱,不仅仅造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抒情效果,还深化了诗歌意境,把诗人的追求和失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总结艺术特点

夜上海论坛  1.重章叠句,深化了诗歌意境。

  2.意境朦胧、含蕴无尽。

夜上海论坛  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着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赋”、“兴”手法的运用。

  每章首两句都是借景起兴,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是先写河畔芦苇很繁盛,夜来清露结成霜的景物,以便更自然地引出本诗的主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即诗人隔河企望,追寻“伊人”。

夜上海论坛  每章三至八句是赋,直抒胸臆,表达主人公思而不得的怅惘,求而难见的遗憾。

  五、深思巧练创新思维

  板块要点:拓展思维,形成能力。

  问题设计:(第四梯度)

夜上海论坛  深思:学生各抒己见。

  1.你如何理解“伊人”?

  或情人、或友人、或贤人隐士,或美好的事物,如理想、信念等。

  2.这首诗对你有何启发?

夜上海论坛  做事要勇于克服重重困难。对理想要有执着追求的精神,学好专业课为理想而奋斗,争取达到目标。

  巧练:翻译这首诗。

  参考译文:

  河畔芦苇茂苍苍,清晨白露凝成霜。我思慕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方。沿着弯曲的水道去找她,道路阻隔又漫长。逆着笔直的水道去寻她,仿佛隔在水中央。

夜上海论坛  河畔芦苇连着天,清晨白露还没干。我思慕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边。沿着弯曲的水道去找她,水路升高又难攀。逆着笔直的水道去寻她,仿佛隔在小渚间。

夜上海论坛  岸边芦苇满河流,清晨白露未全收。我思慕的那个人,就在河水那一头,沿着弯曲的水道去找她,水路迂回又难走,逆着笔直的水道去寻她,仿佛隔在一小洲。

  小结:

  品味鉴赏诗歌的技巧:

  (1)从思想和艺术手法(如结构、语言等)两方面去品味鉴赏诗歌。

  (2)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思索、探究。

  (3)反复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诗中情感。

夜上海论坛  结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以屈原诗句自勉!

  附:板书设计

  蒹葭

  苍霜方长央

  萋曦湄跻坻

  采已涘右沚

  重章叠句

  兴赋

  追寻伊人

  怅惘

  诗经《蒹葭》教学设计附反思 9

  教学目标

夜上海论坛  1、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能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体味本诗优美的意境。

夜上海论坛  3、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夜上海论坛  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前准备

  1、了解有关《诗经》知识。

  2、学生朗读并疏通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课

  1、导入《诗经》,复习前课有关《诗经》知识。

夜上海论坛  2、导入《蒹葭》:吟诵三千年华夏优美文字,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璀璨。

夜上海论坛  二、内容解读 体味意境

  (一)静心聆听学生配乐朗读。

  (古筝曲很适合本诗的意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情境;身边同学的朗读更容易激发学生投入的愿望)

  (二)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整体把握,各抒己见)

夜上海论坛  填空:这是一首 的诗(朦胧凄美)

夜上海论坛  (二)从诗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

  (学生讨论、交流,幻灯片一一呈现学生讨论的结果:写景句;追寻伊人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1、写景句(每章的第一、二句)

  (1)景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芦苇——丛生茂密。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夜上海论坛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给人以清冷之感。

夜上海论坛  秋水——崎岖、蜿蜒、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夜上海论坛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2)这些景物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明确: 凄清、迷离

  (3)请你运用散文笔法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夜上海论坛  2、追寻伊人的过程。

  在这苍茫凄清的背景下,主人公出现了,他的心情如何?请结合具体语句体会。

夜上海论坛  (1)在水一方 在水之湄 在水之涘

夜上海论坛  ——一个 “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坚定

夜上海论坛  —— 方、湄、涘,地点空间的变化,说明他追寻得坚定而执着

夜上海论坛  (2)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和坚定、执着

夜上海论坛  (3)“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 ;央、坻、沚的变化

  ——说明追寻而不得时、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惆怅、凄凉、孤独的心情。

夜上海论坛  3、那么主人公追寻的伊人到底是谁呢?(对于课本思考与练习一的讨论)

  ——主旨的多义性、模糊性,使诗歌更具一种朦胧美。

夜上海论坛  总结:无论是从诗的写景、具体事情的铺叙、主旨的不确定性,都使本诗给我们留下了朦胧凄美、委婉有致的感受。

夜上海论坛  通过以上环节,对诗歌的理解应该更深入了,再一次朗读本诗,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化的理解来。

夜上海论坛  朗读的共同体会: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③“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④“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

  三、技法探究 明确作用

  《诗经》的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另外,重章叠句、叠字、双声、叠韵等,也是《诗经》表现形式上的突出特点。这首诗反映出以上什么特点?请具体分析。(见课本思考与练习二)(着重于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分析)

夜上海论坛  1、起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夜上海论坛  2、重章叠句的运用,作用:

  (1)从乐调上看,一唱三叹,增加了韵律的和谐回环之美。

  (2) 从表达效果上看,反复吟唱,使诗意逐步加深,诗所抒发的感情也越加强烈,加强了感染力量,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夜上海论坛  3、“苍苍”“萋萋”“采采”等叠字的运用,使描景状物更细致、更形象,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4、大多四言一句,隔句用韵,既显得句式齐整,又富有变化,错落有致,读起来很自然。

夜上海论坛  四、拓展延伸 触类旁通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后面练习。

  芣苢①

夜上海论坛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②。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③。

夜上海论坛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④。采采芣苢,薄言捋之⑤。

夜上海论坛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⑥。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⑦。

夜上海论坛  【注释】①芣苢(fu yi):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 ②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 ③有:采得。 ④掇(duō):拾取。 ⑤捋(luō):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 ⑥袺(jié):用手提着衣襟兜东西。 ⑦襭(xié):把衣襟别在腰间兜东西。

  1、《诗经》的手法是赋、比、兴。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歌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咏读,“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述。

  【点评】

  《蒹葭》虽属经典中的名篇,但因其具有篇幅短小、容量不大、章句复沓等《诗经》篇目固有的特点,使得许多老师在教学时,总有“有劲使不出”之感,对怎样处理课文,怎样深入文本,怎样品味意蕴,难以把握拿捏不准。

  这一设计,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让人眼睛为之一亮,可圈可点颇多。

  以读促教,涵泳品味。沈老师能紧扣文本特点,以读为抓手,一读再读,以读促教,值得肯定。显然,学生于读中有所感受,在读中逐渐理解,在读中品味涵泳,在读中浸染积淀。这既为下一步教学的展开做了必要铺垫,更为学生古典素养的形成添砖加瓦,可谓一举多得。

  纲举目张,凸显主体。学生读毕,沈老师出示了一个“填空”题,看似随意而为,实则别具匠心。答案“朦胧凄美”四个字,既是本诗“主旨”,又是教学“总纲”。整节课就围绕“追溯”这四字来源做文章。从“景物特点”到“情境氛围”;从“追寻过程”到“主旨探究”,无一不为此展开。其中,学生必定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之中,“不用扬鞭自奋蹄”,老师便成了十足的“领路人”和“旁观者”, “主导”与“主体”的作用自然可得到具体生动地呈现。

夜上海论坛  问君何能尔?不难发现,奥妙在那个看似平淡无奇的问题(“从诗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上。可见,教学设计之关键在设计“问题”,关键看能否抓住核心,能否“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点沈老师做到了。

  从容舒缓,激发想象。从容舒缓是指教学的各个步骤环节,从“听读”、“赏读”、“议论”、“小结”到“拓展”,不徐不急、缓缓展开,其中又非同一步调,而是张(“议”环节)弛(“读”环节)有度,很有节奏。加之多媒体音、像等手段的介入,使“课如其文”,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也给课堂营造了诗意的氛围。学生的思绪也就像插上了翅膀,飞翔在朦胧凄美的意境之中,从而使有限的文字幻化出无限的空间,使教学收到了“尺水兴波”、“尺幅万里”之效。

夜上海论坛  当然,本文教学设计,有些地方还稍欠翔实,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教者对相关环节的设想或意图应做必要交代,以便人们一目了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诗经《蒹葭》教学设计附反思 10

  教学目标

夜上海论坛  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重章叠句的特点,以及重章叠句这一手法在《蒹葭》中表情达意的作用。(重点)

  2.指导学生借助重章叠句中的“变”与“不变”,品析《诗经》中其他诗歌。(难点)

  3.激发学生热爱诗歌、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一曲《蒹葭》传唱了千年,虽然很多同学都会背了,但经典作品值得反复品读,今天我们继续向《蒹葭》更深处漫溯,慢慢读懂它的美。

夜上海论坛  请同学们用咱们读古诗的方式读《蒹葭》。同学们还记得吗?平长仄短。一般情况下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来,一起来读。

  预设:教师朗读第一章(起调),女生读第二章,男生读第三章。

  (PPT显示)

  二、探寻重章叠句之美

  1.品析细微的“变”

夜上海论坛  (1)漫谈交流话蒹葭

夜上海论坛  我刚刚经过你的身旁,觉你今天的朗读特别漂亮,我来采访采访你,《蒹葭》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一个追寻者追求“伊人”的故事。何为伊人:所爱之人。

  再采访一位同学,你发现《蒹葭》的三章都有什么特点?

  明确:每章只是更换了几个词罢了,均在讲述一位追求者对意中人的渴慕与追寻。这种形式在《诗经》中特别常见,这就是重章叠句。(板书:重章叠句)

夜上海论坛  (2)咬文嚼字品微“变”

  我们一起读读这五组微“变”,想想,究竟是什么变了?

  (PPT显示)

  明确:

  ①蒹葭苍苍,变成蒹葭萋萋,蒹葭采采,这里有光线明暗的变化,也暗含着时间的推移。

夜上海论坛  引导学生想象:蒹葭是芦苇,黄色的杆儿很细长,顶着一穗略显沉甸甸的白花,所以芦苇的头总是耷拉着。苍苍是茂盛的意思,也可以是灰白色,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也有无尽辽远的意思。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水边众多白色芦苇,茂密地长着,顺着曲曲折折的河道延伸到很远很远的地方。萋萋和苍苍的意思是一样的,更换之后,让诗歌的表达更加的活泼。采采有鲜明的样子,这意味着什么呢?可能是因为阳光来了,所以更显鲜明,这是环境的变化,明暗的变化,也暗含着时间的推移。

夜上海论坛  引导学生朗读:如果你是追寻者,你的心情如何?也许是焦急,也许是惆怅,无论光线是昏暗还是清晰,蒹葭似乎总是遮挡着我寻觅心中的伊人。伊人若隐若现,而我却一直苦苦寻觅,读得缓一点儿,请读出寻寻觅觅的感觉。

  ②白露为霜、白露未和白露未已,这是时间的变化。

  引导学生想象:秋天破晓的'清晨才能看见霜花。未、未已都是未干的意思,夜间的露水凝结成霜,霜花因气温的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的照射之下又不断蒸发。这里其实是时间的变化,由天黑到天蒙蒙亮,再到天亮。

  引导学生朗读:就是在这样的朦朦胧胧的芦苇旁,追寻着心中的伊人从天黑到天亮,你的心情如何?可能是冷冷清清,可能既有渴慕又有寂寥,请读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③道阻且长、道阻且跻和道阻且右是追寻伊人时所遇险阻形式的变化。

  引导学生想象:在这条追寻的路上,“上天”为他设下的艰难险阻形式多样。他遇到了又长又难以攀登的险阻,还遇到了曲曲折折的险滩。他躲不过道阻且长,也逃不掉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但他从未放弃追寻的脚步。

夜上海论坛  引导学生朗读:这让我想到了一首诗:“政入万山围子,一山放过一山拦。”同学们,你如何评价这位追寻者?我想你一定是会说是执着的,是勇敢的。请把面对困难却依然执着勇敢的情绪送进诗歌里,再读。

  ④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和在水之澹饫锉浠氖强占洹/strong>

夜上海论坛  引导学生想象:在水一方,我在此岸,你在彼岸。湄是岸边的意思。迨撬摺R寥司烤乖谀亩剑空馐资谢褂忻挥斜硎疽寥宋恢玫拇剩客鹪谒醒搿⑼鹪谒雄嬖俚酵鹪谒b,我们发现伊人的位置始终是飘忽不定的。

夜上海论坛  ⑤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b,这里还有隐藏在音韵里的情绪变化。由ang到i,音韵由响到暗,由扬到抑,似乎也暗示着追寻者一路情绪的细微变化。古诗中常常把情绪藏在音韵里。

  2.感知永恒的“不变”

夜上海论坛  (1)无论时间如何流转,空间如何转移,遇到的险阻形式怎样变化,情绪经历过怎样的起伏,诗中还有许多“不变”,你发现了吗?这不变的究竟是什么?

  (PPT显示)

  明确:

  ①伊人

  心中所爱之人没有变。

  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逆流而上、顺流而下的执着、勇敢、热情没有变。

  ③宛在

  宛在是好像在的意思,其实不变的是失望与希望的反复交替。

  ④水

  横在在追寻者与伊人之间的水,将他们分离,一个在彼岸、一个在此岸,可望而不可即是他们之间永恒的不变。

  ⑤所谓

夜上海论坛  所谓没有变,从所谓里我们能读到,也许这个伊人根本就不存在,不变的只是我热切的向往。

夜上海论坛  (2)追问:读完后,你心中的伊人是什么样子?

夜上海论坛  预设:伊人可能是身穿白衣的女子,朦朦胧胧看不清模样。伊人也许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也许是一个梦想,也许是追寻者心中的“道”……

  (PPT展示)

  明确:

  其实追寻者不同,你心中的伊人就不一样。

  追寻者如果是孔子,他心中的伊人就是“仁”,即便知其不可为也要为之。

  追寻者如果是屈原,他心中的伊人就是“振兴楚国”,虽九死其犹未悔。

夜上海论坛  追寻者如果是鲁迅,他心中的伊人就是“启蒙中国”,在绝望中反抗,在反抗中坚强!

  ……

夜上海论坛  (3)这一切,大家觉得值得吗?

  预设:

夜上海论坛  值得!这也许就像就像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虽然一直推着石头走向山顶,又不断的回到原点,但他改变了这个世界,在精神上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追寻的过程中有惆怅、有苦闷,但这追寻让我们的生命里拥有了执着勇敢的力量!

夜上海论坛  (4)让我们在重章叠句的“变”与“不变”中再次深情地朗读这流传千年依然读后让人产生共鸣的《蒹葭》吧。

  (配乐朗读)

夜上海论坛  小结:这就是重章叠句的妙处。不变的情感主旨在变化、层进中不断深化。

  (PPT显示)

  三、追古溯今品深情

  1. 在305篇《诗经》中有192篇使用了重章叠句,咱们再来看一篇我们熟悉的《子衿》。诵读《子衿》,思考,诗中什么是变化的?什么是不变的?

  (PPT显示)

夜上海论坛  明确:男子对待女子的方式是变化的,由不通信到不再来寻找探望女子,对女子越来越疏离,但女子对男子的思念和爱依然不变。

  2.不仅古诗中借助重章叠句深化主题,现代诗歌中也屡见不鲜。请看戴望舒的《雨巷》。(读,略讲)

  (PPT显示)

  明确:不变的是我心中的希望,变化的是希望本身越来越渺茫。

夜上海论坛  3.其实,重章叠句,又叫复沓,不仅用于诗歌,还用于戏曲、古典小说、小小说、绘本……请看我们熟悉的课文郑振铎的《猫》,看看这其中变化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PPT显示)

夜上海论坛  明确:好久一词变为永不,程度加深了。不变的是我不养猫这件事,不养猫这件事背后是我深深的愧疚。

夜上海论坛  这就是重章叠句,它深化意境,渲染氛围,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品析重章叠句中的“变”与“不变”,能让读者走进作品,走近作者,看到文字背后的真心与真情!

  还有很多作品都运用了这一手法,大家课后可以去阅读。当然也可以在你的作文里运用它,至于如何运用,我们下节课再慢慢聊!

  (PPT显示)

【诗经《蒹葭》教学设计附反思】相关文章:

蒹葭教学设计05-27

蒹葭作文09-27

于蒹葭处留恋07-07

杜甫《蒹葭》阅读答案09-25

蒹葭古诗词12-18

《关雎》《蒹葭》练习题与答案10-10

远望的蒹葭流泪了现代诗歌09-24

八年级《蒹葭》改写02-20

五上语文《梅花魂》教学设计附反思03-19

《荷叶圆圆》优秀教学设计附反思(精选9篇)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