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慢就业是一种成长迟缓症

时间:2022-01-18 14:11:30 大学励志 我要投稿

夜上海论坛慢就业是一种成长迟缓症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告别传统的“一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俞敏洪说,慢就业是一种成长迟缓症,但慢就业也有它的好处,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去慢就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慢就业是一种成长迟缓症,快来看看吧。

慢就业是一种成长迟缓症

  提问:如何看待和应对慢就业现象?

夜上海论坛  慢就业现象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之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据统计,在中国越来越多的90后年轻人告别传统的“一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

  对于慢就业现象,我认为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

  首先,中国教育体系一个最大的不成熟,来自于学生阶段的学科教育目的就是要考高分,对孩子的思想、品格方面的培养有所欠缺。这样的偏重会导致孩子考上大学后,变成一个大小孩。

  在中国,我们很难说大学生有成熟的对于自己前途和人生的思想。他们在高中拼命学习,到了大学失去主动性,开始混日子。四年后毕业,很多人都还没有认真地思考今后的人生,对前途缺乏成熟的看法。比如,往小了说,是自己的爱好、专业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往大了说,是怎么做生命才有意义。

夜上海论坛  原本16岁要懂得的道理,20岁才懂,20岁要应该学会的事情,25岁才明白,这可以归结为中国孩子的一种成长迟缓症。

夜上海论坛  这种迟缓让人迷茫。迷茫最直接的反映是:大学生不想找工作,不知道要找什么工作,不清楚自己究竟能做什么。有人问,中国孩子的“病症”,国外的学生就没有吗?也有,但是情况略有不同。

  国外很多学生在高中后,完成了一些与我们不同的任务。据我所知,美国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在高中毕业以后是不直接上大学的。他们会有一年修整期,期间的任务就是去进行社会考察、打工、四处旅行。这些经历,给了他们想清楚再选择的时间,例如选心仪的专业、合适的职业等等。

  举个大家都熟悉的人物:乔布斯曾经在高中毕业后,去了印度旅行,他说自己在印度悟到了一些禅宗的道理。我们也可以推想这可能塑造了他独特的决断力和审美力。但是中国孩子大多跳过了这个过程,没有了对人生过程的思考,毕业后直接面对社会,所以才茫然不知所措,局促又犹犹豫豫,促生了所谓的“慢就业”的情况。

  不过,我认为这种“慢就业”在中国是可以接受的。比方说,一件事情,不管你喜不喜欢,先扎进去做,让自己冷一冷,孤独一番。经济条件允许的话,不管是游学、支教、创业还是环游世界,先亲眼去观察世界,深刻地去理解世界,碰撞自己的人生跟这个世界的关系,寻找一生的爱好,这也是合理的。

  其次,慢就业也有它的好处:

  第一,我们至少能够开始直面自己的未来。在不知道到底应该干什么的时候,给自己留了一段时间进行思考;

  第二,有试错的机会。比如说你去游学、去支教的时候,发现自己好像对这件事不太感兴趣,你也可以有其他的选择。这一年中间你至少可以做三四件事情来看自己到底真正的兴趣爱好在什么地方;

  第三,去深度了解社会。为未来自己的工作、创业、研究打基础,可以说不无益处。

夜上海论坛  但也要必须避免一种情况:一直迷茫,不去行动;以慢就业为理由,实则找了个啃老的借口。那些靠父母供养,自己一无所长,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始终无法摆脱困境的人,终将变得越来越颓废、绝望、被动、懒惰,活生生变成一个巨婴。

夜上海论坛  所以,慢就业的“慢”应该有个期限,我认为最合理的是为期一年的修整期,在这个期间拒绝啃老、拒绝被动,主动思考,并付诸行动。

  什么情况下可以去慢就业?我觉得,如果你在大学毕业后,还没想清楚,不妨来个有时限的慢就业。当然,如果你已经想清楚,并且有一份很好的工作机会,那就尽力去投入自己的责任心,投入时间,投入勇气,你会发现自己无论是工作收获还是成熟的速度,都会加倍、加速。

  所以,我更鼓励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去学习。如果工作了一两年以后,还是没有找到人生定位,那么建议你可以停止工作,休整个一年半载,喘口气好好想想,不要把自己逼太急。

夜上海论坛  总而言之,大学毕业,人生才刚刚开始。无论年轻的你做出怎样的`选择,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要记住一点:要让自己成长。成长,不光为自己,为父母,还为了未来能逐渐为社会做贡献。因为你会慢慢发现,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索取,而在于贡献之中。

  慢就业”背后的非就业的问题

  大学生入学读书,选择专业时就应该对未来人生有所规划,自己能做或该做什么,是学生时代就应该思考的问题。按照既定目标学习,毕业后何致迷茫?怕只怕“为上学而上学”,自认为钻进了“象牙塔”,连所学专业都不一定有兴趣,那么,不仅就业迷茫,而且人生糊涂。

夜上海论坛  日前,本报记者通过调查采访,专题报道“慢就业”现象。报道称,那些毕业后既不急于就业,又不继续深造,而是在家休闲或者选择游学、支教、创业、考察的大学生,之所以待业,“原因不同,想法各异”,担心他们成为“不就业”一族,呼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供适宜的就业岗位,提高大学生就业待遇,引导和推动大学生就业。”本报关注这一群体,并为之呼吁,尽职尽责。

  不过,细读报道内容,笔者以为,这“原因不同,想法各异”折射出的许多问题,与通常所说“就业难”并无必然关联,而恰恰是这些非就业问题,成了“引导和推动大学生就业”的障碍,如不解决,“慢就业”恐怕真的成为“就业难”。

夜上海论坛  以常识论,毕业而不就业,无论什么原因,首先面临的是“吃饭”问题。倘若不工作就要饿肚子,相信任何人都会努力就业——即使是不称心甚至艰苦的工作。毕竟,活着才是第一位的。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那些“慢就业”者有父母养活,衣食无忧,所以才不急于工作,还可以闲散。但问题在于:大学毕业都是成年人,完全应该自立了,(且不说能力如何)有什么理由继续靠父母养活呢?

夜上海论坛  不错,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活越来越富足了,大多数父母养活成年的孩子不是问题,年轻人也有条件实现个性化的职业选择。但这并不是成年人可以“吃父母”的理由,即使父母有经济能力,也没有义务养活成年子女。成年人就应该自己养活自己,先有“饭”吃,再谈选择、追求。

  有人说,年轻人暂缓就业,通过游学、支教、创业、考察等方式可以开眼界,长知识,了解社会,积累经验、寻找人生目标……总之,益处多多。但是,参加这些活动与自己养活自己并不矛盾。那些家境困窘的年轻人,靠临时打工实现自立的同时,照样可以选择上述方式生活,可见“存在决定意识”。

  有人说,既然父母有能力,何苦让孩子“受罪”?殊不知,这种“天经地义”的观念、“愿打愿挨”的做法,从长远看反而可能害了年轻人——不经历艰辛,不懂得勤奋,坐享其成,何以自立?父母养活不了你一辈子,何不趁着年轻拼搏一番,吃点苦、受点罪,对以后的人生大有裨益。

  有人说,大学生从“象牙塔”走向社会,需要一个适应角色转换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思考未来的人生,因为有些年轻人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或该做什么……这些“理由”,除了“适应角色转换”,其他都值得商榷。

  办大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如果办成了“象牙塔”,一定是教育脱离了实际,是学校出了问题。大学生入学读书,选择专业时就应该对未来人生有所规划,自己能做或该做什么,是学生时代就应该思考的问题。按照既定目标学习,毕业后何致迷茫?怕只怕“为上学而上学”,自认为钻进了“象牙塔”,连所学专业都不一定有兴趣,那么,不仅就业迷茫,而且人生糊涂。

夜上海论坛  至于把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思进取、甚至懒惰也归结为“慢就业”的原因,显然是牵强的,他们的问题不是“慢就业”,而是真的可能成为“啃老族”。纵使再好的就业环境、条件,也会困难重重。

夜上海论坛  “慢就业”背后的非就业问题,值得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们各自思虑。

【慢就业是一种成长迟缓症】相关文章:

碰撞和挫折,是一种更深刻的成长励志文章04-25

挫折,是一种财富01-21

等待是一种美丽作文01-11

俯身,是一种境界散文02-13

宽容是一种美作文12-25

挫折是一种成长演讲稿一分钟左右12-17

舍弃是一种智慧名人故事06-21

宽容是一种挽救名人故事10-11

自信是一种策略励志文章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