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初三《囚绿记》知识点及导读

时间:2024-06-08 00:42:02 赛赛 九年级上册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三《囚绿记》知识点及导读

  在我们上学期间,是不是听到知识点,就立刻清醒了?知识点就是一些常考的内容,或者考试经常出题的地方。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三《囚绿记》知识点及导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三《囚绿记》知识点及导读

  【文章导读】

  1.字词解释:

夜上海论坛  孔隙:窟窿眼;缝。

  纤细:非常细。纤,细小。

  囚系:关押,拘禁。系,打结。

  注音:

  涸(hé)辙揠(yà)苗助长

  淅沥(xīlì)

夜上海论坛  猗(yī)郁 :茂盛的样子。

夜上海论坛  蕈(xùn)菌:蘑菇。

  2.背景

夜上海论坛  1940年发表。作者在北平的一家公寓外发现了一株常春藤,异常惊喜,就将它的柔条牵进屋里。常春藤尽管被“幽囚”在黑暗的小屋里,却固执地向窗外迎着阳光生长。作者去上海前,又将常春藤的柔条移回原来的位置,并祝福它永葆青春。作品借物抒情,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风格含蓄委婉。

  3.内容疏导

  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择绿”“近绿”“囚绿”“释绿”和“怀绿”。

夜上海论坛  A.择绿(1~4段)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第4段反复三次提及“绿影”,尽管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诗意。绿在此时还只是“影”。另外,一些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如“喜悦而满足”“欢喜”“喜悦”等,也给绿带上了情绪色彩,物我之间初相映照。

  B.恋绿(5~7段)

  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观”者行为有:“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等。“被观者”情状有:伸须、攀缘、舒叶、凋谢。“观者”心态有:“怀念”“快活”“留恋”“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面壁成欢”等。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

  C.囚绿(8~12段)

  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第8段写作者引绿入室。叙述描写不多,以抒情为主。“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措词甚好,很形象,富有质感。第9段写发现“生的欢喜”。外加一个联想,从前乡下的事情,行文生出必要的“歧路”,跌宕生姿。第10段写绿条执意向外。观景甚细。第11段写绿条渐瘦渐弱。描写绿枝条衰败过程。第12段写计算绿囚出“牢”的日子。囚绿至此结束,情感回到原来的喜绿状态。

夜上海论坛  D.释绿(13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

夜上海论坛  C.念绿(14段)

夜上海论坛  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夜上海论坛  五个阶段写实景伴随着写心理、写情感。开始囚绿时欢喜,发现绿枝条抗争后执意囚之,既怜爱又恼怒,但最终打算释放。

  4.本文写法上的特点:

  第一,物我互观,尽显性灵。作者只身独处,选择了与绿枝条对话、沟通心灵的方式排遣寂寞,所处一室虽小,而精神天地甚宽;景物本无性灵,进入作者有情的视野,便活了起来,成为“我”的朋友。景物被赋予性灵,文章即生华彩。

  第二,叙事有波澜。如果只写作者与绿枝条的“心灵絮语”而无甚变化,则流于平淡。奇妙的是文章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的命运变化,作者始而欣喜,继而魔念生长,囚禁绿枝条,最后放生。由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到怀绿,五个阶段较为分明,其间波澜起伏。

  第三,含蓄蕴藉,深沉厚重。作者与绿枝条的命运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这也应该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但这种心绪表现得非常隐蔽,文章之“巧”由此而来。

  5.写作特色赏析

  由于作者与绿枝条的命运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再加上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虑烦恼,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一个原因,但这种心绪表现得非常隐蔽,文章之巧,由此而来,所以抒情上显得深沉婉转,语言上淳朴清丽,成为本文的另一个特色。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作者喜欢绿色,留恋绿色,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但它又发现常春藤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的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他对绿色的爱之深和为什么爱。卢沟桥事变发生后,这就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简析本文的行文线索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寻绿——恋绿——囚绿——释绿——念绿,其中囚绿是重点,也是惊人之笔。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发现了绿色的特征,从中得到了启示,甚至悟到了绿色的秉性与自己的心灵的相通之处,从而也使这一短文富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6.象征意义

夜上海论坛  常春藤虽然被作者“囚禁”了,但是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是这么的固执,永远朝着阳光生长,这说明它永远不屈服。最后作者想通了,放了绿,因为作者那时遇到了卢沟桥事变,他因由常春藤的不屈服的品质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对待外侵略者表现出来的固执与不屈服,和面对胜利与光明的向往,与追求自由的精神品质,这,就是常春藤所象征的意义。

夜上海论坛  作者无法囚绿,恰恰说明了绿的顽强和倔强,表达了中华民族在日寇的铁蹄下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作者介绍】

  A.简介

  陆蠡(1908一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着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

  陆蠡

  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字圣泉。陆蠡是他的笔名。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资质聪颖,童年即通时文,有神童之称。1922年跨越初中,考入之江大学附属高中部,初露文学创作的才华。1924年升入之江大学机械系。1927年,转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二年后毕业。

  B.详细介绍

  1931年秋,陆蠡与友人吴朗西等南下福建,任泉州平民中学理化教员,课余从事创作和翻译。第一本散文集《海星》的大部分文章,就是在这时写的。

  1934年,陆蠡到上海南翔立达学园农村教育科任数理教员。一年后,因吴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创办文化生活出版社,便辞去教职,改任编辑。1938年,应老友朱洗的邀请,到临海琳山农校任教,翌年仍回出版社。在此期间,经常与着名作家巴金、丽尼、许天虹等促膝交谈到深夜,使其文学创作迈上了新的台阶。继处女作《海星》于1936年8月问世后,1938年3月,他的第二本散文集《竹刀》(曾名《溪名集》)出版,编入《文学丛刊》第五集;1940年8月,又出版了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列为《文学丛刊》第六集。三个集子的共同特色,是凝炼、质朴,蕴藉而秀美。陆蠡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尤其可敬的是,陆蠡是一位坚贞的爱国者。1937年8月,吴朗西、巴金分别去重庆、广州筹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他又先后主编了《少年读物小丛书》和《少年科学》。

夜上海论坛  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 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

  陆蠡的散文,在现代散文的百花丛中,有着夺目的光彩和独特的风格。近年,全国许多出版社争着出版他的散文集,浙江和台湾先后出版了《陆蠡集》、《陆蠡传》;好多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在论述散文部分里,都写到了陆蠡;中国现代散文的各种选集,也都选进了他的许多作品。

  【延伸阅读】

  《囚绿记》序

  我羡慕两种人。

夜上海论坛  一种赋有丰盛的想象,充沛的热情,敏锐的感觉,率真的天性。他们往往是理想者,预言者,白昼梦者。他们游息于美丽的幻境中,他们生活在理想之国里。他们有无穷尽的明日和春天。他们是幸福的。

  另一种具有冷静的思维,不移的理智,明察的分析,坚强的意志。他们往往是实行者,工作者,实事求是的人。他们垦辟自己的园地,他们的生活从不离开现实。他们有无止境的乐趣和成就,他们是幸福的。

夜上海论坛  前者是诗人的性格,后者是科学家的典型。

夜上海论坛  前者是感情的师傅,后者是理智的主人。

  我羡慕这两种性格。

  反观我自己?

夜上海论坛  两者都不接近。

  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

  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平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我欢喜幻想,我爱做梦,而我未失去动物的本能,我不能扮演糊涂,假作惺忪。我爱松弛灵魂的约束,让它遨游空际,而我肉身生根在地上,足底觉触到地土的坚实。我构设许多崇高的理想,却不能游说自己,使之信服,我描拟许多美丽的计划,仍不能劝诱自己,安排自己。我和我自己为难。我不愿自己任情,又不能使之冷静;我想学习聪明,结果是弄巧反拙。我弃去我所喜悦的我所宝贵的,而保留住我所应当忘去的应当屏除的;我有时接受理智的劝告,有时又听从感情的怂恿;理智不能逼感情让步,感情不能使理智低头。这矛盾和轇轕,把我苦了。

夜上海论坛  啊!我是一个不幸的卖艺者。当命运的意志命我双手擎住一端是理智一端是感情的沙袋担子,强我缘走窄小的生命的绳索,我是多么战兢啊!为了不使自己倾跌,我竭力保持两端的平衡。在每次失去平衡的时候便移动脚步,取得一个新立足点,或则是每次移动脚步时,要重新求得一次平衡。

  就是在这时刻变换的将失未失的平衡中,在这矛盾和轇轕中,我听到我内心抱怨的声音。有时我想把它记录下来,这心灵起伏的痕迹。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而从衣服上面并不能窥见灵魂,我借重文采的衣裳来逃避穿透我的评判者的锐利的眼睛。我永远是胆小的孩子,说出心事来总有几分羞怯。

夜上海论坛  这集子就是我的一些吞吐的内心的呼声,都是一九三八年秋至一九四○年春季间写的。在这时期内敢于把它编成集子问世,是基于对读者的宽容的信赖的。

夜上海论坛  至今还不曾替自己的集子写序。写这序的,是自白的意思,也是告罪的意思。以后,不想写什么了。

  一九四○年六月二十五日

  创作背景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

  《囚绿记》写于1938年,也即这一时间段,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看着“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也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暂住北京之时,作者生活在阴暗潮湿的房间里,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作者当时怀着“过于抑郁的心情”,对富有生命力,充满生机的绿色常春藤无比眷恋。

  名家点评

夜上海论坛  现代诗人余光中《哪一朵云彩在下雨》:“感性散文写得最好的恐怕就是陆蠡了。他的散文独创在于断然割舍繁文杂念,而全然投入单纯的情感,务求饱满的美感。《贝舟》《囚绿记》《谶》等只从一丝萦念的线头,便会抽出一篇美丽而多情的绝妙小品来。陆蠡是散文家中的纯艺术家。”

  当代哲学家、作家黄锦奎《黄锦奎选集》第六卷:“《囚绿记》倾诉着作者对绿色的爱恋与怀念,旨在抒发其本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光明的追求,而他本人也像常春藤一样,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向着阳光。我们推崇杨朔诗意散文的同时,我们同样推崇《囚绿记》的这种质朴的对自然美学意境的挖掘与追求。”

  当代作家李朝全《散文百年经典·1917—2015》:“绿色是希望,是生命,也是慰安,是快乐。绿色带给人们的总是一种愉悦的感受。作者如此地酷爱绿色,以至于将其“囚禁”于室内,欣赏把玩。正因为作者对绿叶有着如此炽烈之酷爱,才能领略到常人所不曾见识过的美、体验和感受,并从中悟出像常青藤一样生命总在不屈不地为生存而抗争的道理。而从那一枝不肯屈服于囚牢的绿藤,这个“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身上,作者更是联想到了抗日烽火、民族存亡,其寓意可谓深刻。因此,这,其实是一篇献给那些英勇抗战的民族志士们的赞歌。”

【初三《囚绿记》知识点及导读】相关文章:

《囚绿记》说课稿06-24

《囚绿记》阅读题目09-20

囚绿记--陆蠡07-06

囚绿记散文欣赏09-04

囚绿记课文研读赏析09-10

《囚绿记》优秀教案(通用15篇)03-16

《囚绿记》教案设计(通用11篇)05-18

《囚绿记》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题09-21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囚绿记》教学设计07-22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囚绿记》教学设计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