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游褒禅山记》文言现象解读

时间:2022-07-27 16:41:59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游褒禅山记》文言现象解读

  《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叙议结合的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游褒禅山记》的文言现象!

  一词多义

  1. 然

  ⑴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夜上海论坛  ⑵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但,但是)

夜上海论坛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

  2.观

  ⑴古人之观与天地、山川......(欣赏)

夜上海论坛  ⑵而世之雄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3. 其

夜上海论坛  ⑴始舍于其址。(代词,它的,代华山)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那)

夜上海论坛  ⑶距其院东五里。(代词,那个)

夜上海论坛  ⑷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代词,它)

夜上海论坛  ⑸其文漫灭。(代词,它的,代仆碑)

夜上海论坛  ⑹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代词,它上面)

夜上海论坛  ⑺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代词,它的,代华山)

  ⑻问其深。(代词,代上文“有穴窈然”的“穴”,译作“那个洞”)

  ⑼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代词,代“好游者”,译作“那些”)

  ⑽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其进”的“其”是指代第一个分句,译作“那”,“其见”的“其”是指代第一、二分句,也译作“那”)

  ⑾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代词,它的,代后洞)

  ⑿盖其又深。(代词,指代后洞,译作“那”)

夜上海论坛  ⒀则其至又加少矣。(代词,代那些)

夜上海论坛  ⒁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夜上海论坛  ⒂则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

  ⒃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第一人称代词,自己)

  ⒄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

  ⒅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这个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

夜上海论坛  ⒆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代那些以讹传讹的情况,可译为“那”)

  4. 乃

夜上海论坛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

夜上海论坛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

夜上海论坛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

  5. 道

夜上海论坛  ①有碑仆道(路,道路)

夜上海论坛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

夜上海论坛  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

夜上海论坛  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夜上海论坛  ⑥道芷阳间行(取道)

  6. 盖

夜上海论坛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

  7.文

夜上海论坛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

夜上海论坛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

夜上海论坛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

夜上海论坛  ④文过饰非(掩饰)

  ⑤其文漫灭(碑文)

  8.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欣赏)

  而世之雄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

  此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建筑物的一种,读guàn)

  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观赏)

  9.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定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解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夜上海论坛  不名一钱(以私人名义占有)

夜上海论坛  狄公有盛名(名声)

  10.之

夜上海论坛  以其故后名之曰(代词,它)

  余之力尚足以入(助词,的)

  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夜上海论坛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助词,补语标志)

夜上海论坛  悲夫古书之不存(取独,不译)

  词类活用

  ⒈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⒉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⒊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

  ⒋有泉侧出。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⒌问其深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穷尽,走到头。

  ⒎而其见愈奇。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夜上海论坛  ⒏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⒐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⒑ 则或咎其欲出者。咎:形容词用作动词,指责。

  ⒒常在于险远。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⒓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⒔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夜上海论坛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误。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夜上海论坛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⒕往往有得。得:动词用作名词,收获。

  ⒖由山以上五六里。上:名词作动词,向上走。

  固定句式

夜上海论坛  ⒈有怠而欲出者。(有一个……的人。)

  ⒉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吗?)

  ⒊何可胜道也哉! (哪里……呢!)

  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就是……的缘故。)

  省略句

  ⒈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于)之

  ⒉距洞百余步,有碑仆(于)道

  ⒊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⒋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

  ⒌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宾语)

夜上海论坛  ⒍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宾语)

  ⒎余之力尚足以(之)入,火尚足以(之)明也

  ⒏(余)遂与之俱出

  判断句

  ⒈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夜上海论坛  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⒊此余之所得也

夜上海论坛  ⒋所谓华(huā)山洞者,以其乃华(huā)山之阳名之也

夜上海论坛  ⒌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

  倒装句

夜上海论坛  ⒈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介宾短语后置)

  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状语后置)

  被动句

夜上海论坛  ⒈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古今异义

  ⒈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①数词。②中国国庆日

  ⒉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非常】

  古义:不平常。

夜上海论坛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⒊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学者】

夜上海论坛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所以】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夜上海论坛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夜上海论坛  ⒌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

夜上海论坛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夜上海论坛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⒍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悲】

  古义:“悲”,感叹

  今义:悲伤。

夜上海论坛  ⒎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至于】

  古义:“至”是“到”,“于”为介词,引出下文地点。

  今义:表提及

  《游褒禅山记》赏析一

  第一部分

夜上海论坛  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第一、二段)

夜上海论坛  第一层(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文章紧扣题目,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一句起头,点明作者所游的地方是“褒禅山”,以及这座山的另一个名称“华山”。由这句的“褒禅山”一名引出褒禅山名称由来,点出禅院。写禅院,既证实褒禅山名称由来,又引出“距其院东五里”的华山洞。写华山洞的位置和命名缘由,为下文写游华山洞作交待,其中写华山洞命名缘由又与开头一句照应。记仆碑文字,循名责实,辨“华山”误读,不仅回应开头一句,证明褒禅山本名“华山”,亦即“花山”,也为后文的议论伏笔。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行踪。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容上环环相扣。

  其实作者自己也犯了个错,“华山洞”其实应为“华阳洞”,不过现在依旧保留原文,不加修改。

  第二层(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先略述前洞和后洞的概况,突出前洞与后洞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以及游前洞之易与游后洞之难,揭示一般游人就易避难的心理,为后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伏笔。

  然后详记游后洞的经过。“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点明了与人同游,这才有入洞以后诸人的不同反应。写经过时,对所见景象,只异常简括地记下“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用连锁句式说明入“深”、进“难”、见“奇”的递进式因果关系,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

  随着入洞之深而“其见愈奇”,下文本应叙写乘兴而入,寻幽访胜,领略“奇”景。不料,却中途退了出来。游洞至此结束。

  作者又补叙了两点。一是“盖予所至……则其至又加少矣”,一是“方是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这两点补叙为下文借事喻理提供了依据。写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个“悔”字。因为当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与之俱出”,“不得极夫游之乐”,由此而“悔”,并因“悔”而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

  写游山的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第三四、段)

  第一层(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夜上海论坛  以“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叹”字承上文的“悔”字,领起全段,自然地转入议论。

夜上海论坛  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以此表明作者在下面所要说的观察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

  以下以游洞为喻,以“有志”为中心,进行逐层论述,阐明宏伟的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夜上海论坛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照应“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照应“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不能穷也”。两相对比之后,紧接着指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照应“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这里以景喻物,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某种最高成就的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

夜上海论坛  怎样才能达到呢?作者提出了三个“不能至”:“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这三个“不能至”表达了三层意思,提出了达到目的的三个必要条件:“志”“物”“力”。在提出“志”这个条件时,用两个否定词构成双重否定,强调“有志”;在提出“力”和“物”这两个条件时,又分别把“有志”作为基本前提,也强调了“有志”。这就揭示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把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的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一种理想追求的道理,说得相当清楚、完备而透彻。三个“不能至”的三层意思,是按照三个条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的,逻辑十分严密。

夜上海论坛  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而其中“志”又是最根本的。所以作者又对“志”的重要性,作进一步的强调和申述。“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是说有“力”而无“志”,因此未达到目的,这会被人讥笑,自己也会悔恨;“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指出只要“尽吾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通过对比“力足以至”而未能至和“尽吾志也而未能至”两种情况,得出“可讥”“有悔”和“无悔”“无讥”两种结果。这一正一反的两层意思,照应“既其出,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突出了“有志”的决定作用,并且提出“尽吾志”,即全力以赴、坚持不懈的高标准要求,从事物的规律性归结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把所议论的道理推进一层。

  最后,以“此余之所得也”,收束这一段议论,归结到作者思想上的收获,回应“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段议论以古人“有得”始,以自己“所得”终,前后呼应。

  第二层(第四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这一段与第一段记仆碑文字和订正读音相照应。先由所见的仆碑引出感慨,指出由于“古书之不存”,致使后人以讹传讹。“何可胜道也哉”,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由“华山”的“音谬”概括出社会上辗转讹误,相沿失实的普遍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是从具体到抽象,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这段议论一正一反:从反面加以否定,批评“谬其传而莫能名”;从正面加以肯定,强调“深思而慎取”。

  第三部分

  是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和作记时间,以及作者籍贯、署名。这是写游记常用的格式(第五段)

  《游褒禅山记》赏析二

夜上海论坛  该文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七月某日,是作者与他的两位朋友和两个胞弟同游褒禅山后所写。这是一篇记述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与一般游记不同,独具特色。全文按照记叙和议论的层次,可分五段。

  从篇首至“盖音谬也”。记述褒禅山命名的由来。文章开头紧扣题目,开门见山地先说明褒禅山又叫华山之后,接着追述之所以命名为褒禅山,是因为唐朝有一个名叫慧褒的和尚,一开始住在华山之下,死后又葬在华山之下,所以叫做褒禅。作者由远及近,当追溯了褒禅山命名的由来之后,就把笔墨转向眼前所见的慧空禅院上来。说明如今看到的慧空禅院,就是当年慧褒禅师居住的房舍和坟墓之所在。因为这毕竟是一篇游记,所以当写到慧空禅院之后,便以它为基点,重点突出地来记叙褒禅山的名胜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这三句,说明华山洞的方位及其命名的由来。接着又写距华山洞百余步倒在路旁的石碑,以及碑文的情况。“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之所以要突出“花山”二字,在于纠正今人把“花山”之“花”误读为“华实”之“华”的错误。之所以要纠正今人读音的错误,又旨在为下文发表感想和议论设下张本。

【《游褒禅山记》文言现象解读】相关文章: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及翻译02-11

游褒禅山记的文言文翻译04-18

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翻译03-24

《游褒禅山记》的文言文翻译01-17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鉴赏12-11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译04-18

《游褒禅山记》赏析12-28

《游褒禅山记》说课稿11-30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原文及翻译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