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中考文言文阅读及练习

时间:2022-08-13 16:36:09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考文言文阅读及练习

  一、课内基础知识

中考文言文阅读及练习

  (一)通假字

  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

  反归取之:(反,同“返”,返回)。

  (二)一词多义

  度先自度其足(量长短)。

  吾忘持度/宁信度(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置郑人有且置履者(备办,这里当“购买”讲)。

夜上海论坛  而置之其坐(放)。

夜上海论坛  市至之市(集市)。

夜上海论坛  市(集市)罢(集市)。

  之置之其坐:代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至之市:动词,到…去

夜上海论坛  而忘操之:代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反归取之:代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夜上海论坛  何不试之以足:代词,指鞋。

夜上海论坛  是吾剑之所从坠:助词,无实在意义。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代词,指剑。

  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表顺承关系的连词,可译为然后、就,或不译。

  至之市,而忘操之: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却。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却。

  (三)古今异义

夜上海论坛  行古义:走。例如: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夜上海论坛  含义:可以,有时也可以作“行走”讲。

  (四)特殊句式

  郑人有欲买履者(定语后置,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

  试之以足(介宾短语后置,以足试之)。

  无自信也(宾语前置,信自,相信自己)。

  楚人有欲涉江者(定语后置,有个想要渡江的楚国人)。

  (五)出自本文的成语:

  (1)郑人买履: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履,革履,就是鞋子。讽刺了那些盲目教条、墨守陈规、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夜上海论坛  (2)刻舟求剑:典出《吕氏春秋·察今》,该寓言本意是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六)课文解析

  1、《郑人买履》中那个买鞋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则寓言有何有何寓意与现实意义?

  《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寓意:讽刺那些做事不注意从实际出发,教条主义的人。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2、朗读课文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郑人怎样的心情与神情?路人问话时会流露出怎样的语气?

夜上海论坛  发现自己“忘持度”时,郑人内心会充满懊恼之情;回答别人时,会表现出执迷不悟的神气;路人问话会流露出疑惑之情。

  3、《郑人买履》开头“郑人有欲买履者”,在有的教材版本中选用的是“郑人有且置履者”。二句话的意思是否一致?为什么?

夜上海论坛  “欲”可解释为“想要”;“且”可解释为“将要”;“买”与“置”意思相近。这两句话整体意思基本一致,只是个别字不一样。

  4、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夜上海论坛  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5、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夜上海论坛  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郑人买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剑。联系实际举例,可以举死搬教条,硬套框框,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也可举一味凭主观想像从事,无视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的人。

  6、《刻舟求剑》的故事为什么要详写“刻记号”这一细节?

  “刻舟”时把握十足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没有结果的无奈相趣成趣,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这个愚蠢不知变通的家伙的心理状态。想象“刻舟”时的神态和“求剑”时的茫然,用自己的话表述。7、《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有什么现实意义呢?现实意义,当今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在改革进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新的问题,但我们面对现实,思想不能僵化,而要善于变通,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改革,才能将改革不断的推向深入,我们的事业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8、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夜上海论坛  原因是他不知道船和剑的关系是一动一静,而把两者都看成静的了。这启示我们要尊重实际,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问题。

  9、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你认为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人吗?如果有,请举出例子说明。

夜上海论坛  答:两人都思想僵化,不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因此,事情就做不成:郑人买不到鞋,楚人找不到剑。(联系实际举例,可以举死搬教条,硬套框框,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也可举一味凭主观想像从事,无视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的人)。

夜上海论坛  10、读了这两则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认识。

  答: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带有讽刺性。

【中考文言文阅读及练习】相关文章:

文言文阅读练习09-08

文言文阅读及练习09-08

《口技》文言文阅读练习09-08

文言文文章阅读练习09-08

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翻译09-09

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09-08

文言文狼的阅读练习09-08

文言文阅读练习资料09-08

文言文比较阅读练习09-08

《买椟还珠》文言文阅读及练习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