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李调元的生平事迹

时间:2023-07-24 16:25:23 飞宇 诗人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李调元的生平事迹

  李调元,清代四川戏曲理论家、诗人。李调元与张问陶(张船山)、彭端淑合称“清代蜀中三才子”。接下来,小编为您介绍了李调元的生平事迹!

  【李调元简介】

  李调元(1734年12月29日——1803年1月14日),中国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字美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1734年,李调元生于四川罗江(今属德阳)。父亲李化楠是乾隆年间进士,官至保安同知(官名),其诗作《万善堂诗》清婉雍容,名震一时。 中文名: 李调元 别名: 字美堂,号雨村,别署童山蠢翁 国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734年12月29日 逝世日期: 1803年1月14日 职业: 中国清代戏曲理论家,诗人 代表作品: 诗作《万善堂诗》,《童山全集》,《童山诗集》40卷

  【人物生平】

  李调元生在书香世家,自幼便在父亲的严格指导下攻读经文,5岁即读《四书》、《尔雅》等经文、史书,他记忆力过人,凡经眼经书大多过目不忘。李调元7岁即能属对吟诗。所作《疏雨滴梧桐》云:“浮云来万里,窗外雨霖霖。滴在梧桐上,高低各自吟。”一时传抄乡里,被誉为“神童”。李父曾指着屋檐上织网的蜘蛛出对:“蜘蛛有网难罗雀”,李调元便信口对道:“蚯蚓无鳞欲变龙”。对仗工整,足见其才思之敏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进士,由吏部文选司主事迁考功司员外郎,办事刚正,人称“铁员外”。历任翰林编修、广东学政。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正月,擢授通水兵备道等职因弹劾永平知府,得罪权臣和珅,遭诬陷,遣戍伊犁,至1785年方得以母老赎归,居家着述终老。

  蜀中着述之富,费密之后无与匹敌。诗作多反映民间疾苦,着有《童山全集》撰辑诗话、词话、曲话、剧话、赋话着作达五十余种。编辑刊印《函海》共三十集。全卷共一百五十种书。着有《童山诗集》40卷,戏曲理论着作《曲话》、《剧话》等。《曲话》和《剧话》多摘引前人的戏曲评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李调元主张宗法元人朴素自然的风格,反对曲词宾白的骈丽堆砌的时尚,间有对剧作本事的考证,为戏曲史研究提供了资料。难能可贵的是他记载了当时勃兴的吹腔、秦腔、二黄腔、女儿腔的流布情况,对弋阳腔、高腔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细致的探索,为后世戏曲史特别是剧种声腔史的研究提供了方便。藏书籍达10多万卷。凡经史百家,稗官野史无所不览。

夜上海论坛  李调元和其从弟李鼎元、李骥元号称绵州“三李”,清代着名学者王昶在《蒲褐山房诗话》中说:“近日绵州称三李,以墨庄(李鼎元)为最。”嘉庆本《四川通志》154卷《人物》介绍李调元时云:“其自着诗文集,不足存也。”光绪本《国朝全蜀诗钞》卷十四评价李调元云:“少作多可存,晚年有率易之病,识者宜分别观之。”清人丁绍仪《听秋声馆词话》卷十二《李调元兄弟词》云:“绵州李雨村观察(调元)所刊函海一书,采升庵着述最多,惜校对未甚精确。其自着《童山诗文集》亦不甚警策,词则更非所长。”故李调元未能入舒位《乾嘉诗坛点将录》、《清史稿·文苑传》和《中国文学史》。

  从蜀中才子到翰林学士

  调元镇醒园匾额——文魁

夜上海论坛  李调元,字美堂,号雨村,生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卒于嘉庆七年(1802年)。其父李化楠,乾隆七年(1742年)进士。调元聪明机智,又受家学熏陶,5岁入乡塾,读“四书”、《尔雅》,过目成诵。他7岁时,来客命对:“蜘蛛有网难罗雀”,答曰:“蚯蚓无鳞欲变龙”。李调元19岁以后,才气横溢,擅长文章,尤工书画,受业于涪江书院,“州院试俱第一”。他文笔优美,往来京师与诸名公巨卿唱和,所作诗文脍炙人口。(同治四年《罗江县志》卷二十四)兵部尚书钱香树命作春蚕诗,他随口即成,其中有“不梭非弹却成圆”,被认为神来之笔,广为传颂。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乡试,提学使“奇其文……拔第一”,使就读于锦江书院,与崇庆何希颜、成都张鹤林、内江姜尔常、中江孟鹭洲、汉州张云谷,以文章着于时,时称“锦江六杰”。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李调元礼闱落第,与父交游于京师,补恩科品级中书,与毕秋帆、祝芷塘、王梦楼、赵瓯北、程鱼门诸名士诗文唱和;又从陆宙冲学画。他颖悟力强,很快掌握了技法神韵,精于水墨丹青,谐号“小李将军”。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会试诗题为“从善如登”,李调元诗中有“景行瞻泰岱,学步笑邯郸”之句,为副总裁赏识,列为第一。总裁秦蕙田说:“此卷才气纵横,魁墨,非元墨也”,置为第二。他殿试中二甲十一名,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入庶常馆,后历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兼文选司、翰林院编修、文选司员外郎、广东副考官。李调元为人耿直,不畏权势。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他在吏部任考功司主事兼文选司掌进等小官。其职责是每日送百官履历升降循环簿签至宫门,交值日太监转呈皇帝。由于官卑职小,他常受太监欺压。一般新任职者,为求办事顺利,常常预先向太监馈赠财物。李调元蔑视这一陋规,不理睬太监的需索。太监怀恨在心。有一天,太监下午才出宫门接簿,还怒骂李调元迟误时刻。调元厉声应答道:“我官虽小,是朝廷委任,犯罪自有国法,你怎敢随便辱骂?”说罢抓之欲面见皇帝。幸有大臣劝解,太监才得以下台。此后,太监再也不敢向他索取见面礼了。

  乾隆四十年(1775年),李调元升迁文选司员外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因湖南巡抚公文措辞失当,他按规定不与画押。吏部尚书阿桂堂、舒赫德大发雷霆,在考察京官时,将李调元填入“浮躁”一类。乾隆帝见表册所填19人均年迈多病,惟独李调元年富力强,就询问吏部尚书:“李调元何事浮躁?”吏部大臣回复:“过于逞能。”乾隆帝一笑置之,诏令李调元仍为吏部员外郎。是年八月,李调元升任广东学政,临行前为乾隆帝召见,应对中肯,皇帝再三勉励。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他任满回京复命,乾隆帝又在勤政殿召见,问其广东总督、巡抚以下官员事。李调元如实对答,乾隆帝十分满意。

  次日,李调元即擢任直隶通永兵备道。第二年,李调元奉旨护送一部《四库全书》去盛京(今沈阳),因途中遇雨,沾湿黄箱而获罪,被流放新疆伊犁效力;旋经袁守侗搭救,从流放途中召回,发回原籍,削职为民。他深感仕途坎坷,吉凶莫测,于是绝意仕进。有人劝他设法复职,他以东坡诗咏答说:“便从洛社休官去,犹有闲居二十年。”又在《小西湖看荷》一诗中写道:“谁开玉镜泻天光,占断人间六月凉。长羡鸳鸯清到底,一生受用藕花香。”这些诗表明了李调元与官场决裂、洁身自好、纵情山水的志趣。

  倾毕生之力构筑《函海》

夜上海论坛  李调元是清代蜀中一怪才,他在学术文化上的成功决非偶然。这首先要归结到他的家学渊源,同时也是他个人先天禀赋与后天坚持不懈、刻苦努力的结果。

  李调元的父亲李化楠,号石亭,历任知县、府台同知等,一生力行善事,任上颇有政声,着有《万善书稿》、《石亭诗集》、《醒园录》等书。李调元受父亲影响,自幼爱好读书,涉猎范围极广,凡诸子百家、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天文地理,无所不览。他利用在吏部任职的机会,饱读大内典籍、御库秘本,勤奋披阅、抄录,“于是内府秘藏,几乎家有其书矣”。在任职京师或奉旨外巡期间,虽不能埋头读书,但在“公余之暇,犹手不释卷”。去职回籍后,他更是以读书、写作为乐,“啸傲山水,以着述自娱”,与钱塘袁枚、阳湖赵翼、丹徒王文治诸先生齐名,人称“林下四老”。他深感学海无涯、光阴催人,“念日月之以逝,恐文献之无征……恐一旦填沟壑,咎将谁归?”(同治四年《罗江县志》卷二十四)他因而废寝忘食,以苦读为乐事,无一日之懈。

  着作列表

  李调元一生着述极为丰富,按照杨懋修《李雨村先生年谱》统计,一共130种。兹将其主要着述分年列下:

  乾隆二十一年(1756)以前完成者:自刻《李太白集》。乾隆二十八年(1763)以前完成者:辑《蜀雅》三十卷,《易传灯》四卷,《古文尚书》十卷,《程氏考古编》十卷,《敕文郑氏书说》一卷,《洪范统一》一卷,《孟子外书》四卷,《续孟子》二卷,附《伸蒙子》三卷,《大学旁注》一卷,《月令气候图说》一卷,《尚书古文考》一卷,《音辨》二卷,《左传事纬》四卷,《夏小正笺》一卷,《周礼摘笺》五卷,《仪礼古今考》二卷,《礼记补注》四卷,《易古文》二卷,《遗孟子》一卷,《十三经注疏锦字》四卷,《左传官名考》二卷,《春秋三传比》二卷,《蜀语》一卷,《蜀碑记》十卷,《中麓画品》一卷,《卍斋巢录》十卷,《博物要览》十二卷,《补刻金石存》十五卷,《通俗编》十五卷,《六书分毫》二卷,《古音合》三卷,《蔗尾丛谈》、《奇字名》十二卷,《四家选辑》十二卷,《制义科巢记方言藻》二卷,《墐户录》一卷,《醒园录》一卷。

夜上海论坛  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前完成者:《唐史论断》三卷,《藏海诗话》一卷,《山水纯秀全集》一卷,《月波洞中记》一卷,《蜀祷杌》二卷,《翼元》十二卷,《农书》三卷,《刍言》三卷,《常谈》一卷。

夜上海论坛  乾隆三十四年(1769)完成者:《江南余载》二卷,《江淮异人录》二卷,《青溪弄兵录》一卷,《张氏可书》一卷,《珍席放谈》二卷,《鹤山笔录》一卷,《建炎笔录》三卷,《辩诬录》一卷,附《采石瓜洲记》一卷,《家训笔录》一卷,《旧闻正误》四卷。

  罗江县调元镇李调元读书台

  乾隆三十六年(1771)完成者:辑《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上、下共四十卷,《州县提纲》四卷,《诸蕃志》二卷,《省心杂言》一卷,《三国杂事》一卷,附《三国纪事》一卷,《五国故事》二卷,《东原录》一卷,《肯綮录》一卷,《燕魏杂记》一卷,《夹漈遗稿》三卷,《龙拿手鉴》三卷,《雪履斋笔记》一卷,《日闻录》一卷,《吴中旧事》一卷,《鸣鹤余音》一卷。乾隆四十六年(1781)以前完成者:《世说新语旧注》一卷,《山海经补注》一卷,《庄子阙误》一卷,《林伐山》二十卷,《古隽》八卷,《谢华启秀》八卷,《哲匠金桴》五卷,《均藻》四卷,《谭苑醍醐》八卷,《转注古音略》五卷,附《古音后语、古音丛目》五卷,《古音猎要》五卷,《古音附录》一卷,《古音余》五卷,《奇字韵》五卷,《古音骈字》五卷,《古音复字》五卷,《希姓录》五卷,《墨池璅录》二卷,《法帖神品目》一卷,《金石古文》十四卷,《古文韵语》一卷,《风雅逸篇》十卷,《古今风谣》一卷,《古今谚》一卷,《丽情》一卷,《燃犀志》二卷,《异鱼图》六卷,《补刻全五代诗》一百卷,《翼庄》一卷,《古今同姓名录》二卷,《素履子》二卷,《说文篆韵谱》五卷,《古算经》一卷,《主客图》一卷,《苏氏演义》二卷,《淡墨录》十六卷,《出口程记》(乾隆四十六年奉旨观察承德府属当年秋谳,故有是作纪实)。

  上述着作(尚未包括《童山文集》、《童山诗集》),按类别划分,其中少量是对前人着述的整理,包括校刊、纂辑和刻印;大部分则是李调元多年苦心研究的成果。从内容看,包罗了历史、考古、地理、文学、语言学、音韵学、金石学、书画、农学、姓氏学、民俗学等专门领域的研究成果。尽管涉猎范围广博,研究内容庞杂,他始终以一丝不苟、刻苦钻研的精神从事。他刊刻《李太白集》时才22岁,名儒袁守侗看了他写的序言后,认为其水平不在皇甫谧之下,说:“蜀坊无书,独此刻耳。”通过精卫填海般的努力,调元终于完成了包括150种着述在内的学术总构——《函海》,并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全部刊行。

  【刻碑意对】

夜上海论坛  蜀中才子李调元,乾隆年间中进士后任广东学政。上任不多久,当地的文人墨客邀他郊游。看见一崖上刻有“半边上”三个字,崖下路旁立一石碑,碑上刻一行字,曰:半边山,半段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夜上海论坛  同行者解释说,这是宋朝苏东坡学士、黄山谷和佛印三人同游此地时,佛印为苏东坡出了上联,苏东坡对不上,只好请黄山谷将此上联刻碑于此,以示自仰,兼求下联。李调元笑着说:“这下联,苏学士早已对好。”众人惶惑不解。他接着说:“其实,苏学士请黄山谷写字刻碑与此,正是为了联对,这叫意对。”接着书出了下联: 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虚。

  众人听后,觉得无可非议,连声赞叹。

  【巧对回文联】

夜上海论坛  有一天,李调元来到川东的一座山上,庙中长老素闻李调元之名,赶紧亲自前来接待。长老和尚也很好客,领着李调元山前山后、庙里庙外,看了一个尽情尽兴。并把他请入方丈室中,办了一席很丰盛的素宴款待他。席上,李调元见长老和尚几次欲言又止,料定他还有事相求,就主动问他。长老和尚这才说出原委。

  原来,这座寺庙中有幅画,是这位长老的师傅画的,画的是三两枝出水的荷花。当时正逢江南大才子唐伯虎游玩到此,老和尚就请他在画上题字留墨,唐伯虎也毫不推辞,悬腕展臂,龙飞凤舞写下几个大字:“画上荷花和尚画”

  当时的长老和尚刚要提问,唐伯虎就说:“我走之后,若有人能对出此对的下联,此人必是当今奇才!”说完甩笔而去。可多少年过去了,一直找不到有人能对得出下联来。

  李调元听长老和尚怎么一说,兴趣陡增,马上要长老和尚把画给他看,果然画妙字绝,地道的唐伯虎真迹。他望着这个对子一寻思,才发现其中的妙处。原来,这句七字对,无论正念反读音都一样,难怪唐伯虎要出此大言。 李调元对画沉思片刻,微微一笑,向长老和尚说:“大和尚,请借墨砚一用!”长老和尚将大号提笔一支捧到李调元面前说:“请大人锦上添花!”只见李调元提笔在手,略一沉思,便紧靠唐伯虎对联之旁,写下一联:“书临汉帖翰林书。”

  从此,这幅画就作为这座寺庙的镇寺之宝,挂在这个方丈室中了。

夜上海论坛【李调元的生平事迹】相关文章:

白居易的生平事迹08-04

李白的生平事迹09-28

王维生平事迹08-08

《寄李儋元锡》古诗词鉴赏10-28

诗人李白生平事迹简介07-31

李白生平事迹简介及代表作01-17

李钊夷06-02

我的李教官04-29

李文敬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