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

时间:2024-02-20 18:44:42 古诗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

夜上海论坛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古诗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1

  教学目标

夜上海论坛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夜上海论坛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夜上海论坛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夜上海论坛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owerpoin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吟诵):

夜上海论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夜上海论坛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全班打开课本第22面,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夜上海论坛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夜上海论坛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夜上海论坛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着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夜上海论坛  (二)抓字眼,明诗意

夜上海论坛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作者)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

夜上海论坛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夜上海论坛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夜上海论坛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夜上海论坛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夜上海论坛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三、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夜上海论坛  四、作业

夜上海论坛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板书:

一、复习第一首古诗

  1、指名背诵读诗。

  2、指名说诗句意思。

夜上海论坛  二、学习《游山西村》

夜上海论坛  1、初读感知。

夜上海论坛  2、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夜上海论坛  (1)学生互相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教师补充。

  (2)根据注释理解诗题。

  3、理解诗句大意,方法同学首一首古诗。

  4、品读悟哲理。

  5、就读成诵。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夜上海论坛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设计】

  1、师:是啊在公共场合这是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可不能做呀可是在古代这却是发表的一条途径呢古代的酒楼、驿站、寺院等地大多有一处粉刷不错的墙壁专供文人墨客题咏留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宋代诗人苏轼留在一座寺院的墙壁上的(板书课题)

  2、大家看课题对照文中的注释谁来跟我们说一下课题的意思呢

  学生回答

  3、师:大家说得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篇发表在寺院的古诗说了些什么

  二、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庐山的风景录像看了这段录像大家对庐山有怎样的印象

  学生说出“庐山真雄伟”、“山峰连绵不断、高低起伏”……

  学生反复自由诵读划词语

夜上海论坛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夜上海论坛  2、学生回答:

  从“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可以看出诗人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

  3、师:“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思大家都了解可是谁能明白这种现象呢请大家伸出自己的手掌从正面和侧面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学生照做发现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事物会看到不同的模样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该诗句的意思

  4、学生想象“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画面

夜上海论坛  5、分组讨论下面几个问题然后交流:

夜上海论坛  ⑴庐山到底样的呢为什么始终看不出呢

  ⑵从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⑶“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举个例子说一说

夜上海论坛  四、指导朗读背诵古诗

  1、师:这么富有哲理的`一首古诗我们是不是应当把它背诵下来呢背诵的诀窍就是多读在读的时候要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的朗读方法如诗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但也要读出起伏;“真”、“只”要读重音

  2、分组竞赛背诵古诗

  3、抄写古诗提醒学生要书写正确、规范然后试着默写课文

  【课后总结】

  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意思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感悟诗中所蕴含的道理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不会被局部现象所迷惑”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看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还可以举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我还用采访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一个学生扮演苏轼其他的人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学生们也可以互相采访内容是大家学习了这首诗后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通过这样的学习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体会了诗中的情和理培养了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到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了热爱祖国的情感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3

  教学目标:

夜上海论坛  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情景。

夜上海论坛  2.体会“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涵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1.飞来峰、庐山的图片介绍。

夜上海论坛  2.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计划用3课时。包括举行赛诗会。)

  一、背诵古诗,渲染气氛。

  1.引言: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北宋大诗人王安石的很多诗,现在就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来背一背。

夜上海论坛  2.师生共同背诵《泊船瓜洲》《春日》。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王安石的诗——《登飞来峰》。

  二、流资料,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飞来峰的图片。

  师介绍: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在今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有'东南第一山'、'武林第一峰'等多种称呼,为西湖'八大景'之一。

  2.学生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

夜上海论坛  师补充介绍: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宁波)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

  三、解诗意,诵读体会。

夜上海论坛  〈一〉、初读,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

夜上海论坛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

  4.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夜上海论坛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塔很高。

  闻说:听说。

  畏:害怕。

  遮:遮挡,遮住。

  缘:因为、由于。

  5.逐句理解,并把自己的理解说给同伴。

夜上海论坛  6.指名说每句诗的意思,师生补充评议。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夜上海论坛  (不怕浮云遮挡住远望的眼睛,只因为我就站在了飞来峰的最高层。)

  <二>、再读,整首理解,提出疑问。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生自由说诗意,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

夜上海论坛  3.指名说诗意,师生补充。

  4.谁还有不懂得地方,就请提出来。

  5.师生共同解决疑问。

  <三>、品读,体会诗的含义。

夜上海论坛  1.师范读,生闭目想象诗的意境。

夜上海论坛  2.生自读体会。

  3.为什么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4.生自由发言。

  5.师小结:

夜上海论坛  要想看得远,视野更开阔,就必须登上最高的一层。这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中所写的(师生齐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诵读,表达情感。

  1.师谈话:王安石一生都致力于变法革新,他满怀着要求改变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雄才大略。此时,当他登上塔顶,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己前途的憧憬与展望。请同学们放声朗读,把诗人的这种感情读出来。

夜上海论坛  2.学生练读。

夜上海论坛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指导。

  4.齐读。

  <五>、练习背诵。(个人背,指名背,齐背。)

  <六>、尝试默写这首诗。

  <七>、写完后同座检查订正。

  四、回顾教学,总结学法。

夜上海论坛  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小结。

夜上海论坛  初读,译诗句——再读,说诗意——品读,谈体会——吟诵,表诗情。

夜上海论坛  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学习第二首诗。

  五、学习《题西林壁》。

  <一>、引言导入。

  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一首描写庐山的诗,还记得吗?请一位同学背一背。(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写庐山的诗——《题西林壁》。

  <二>、板书诗题,理解。

夜上海论坛  题:题写。

  西林壁:庐山西林寺的墙壁。

  <三>、交流资料,了解作者。

  1.学生拿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交流。

  2.指名学生交流,师生补充。

  (庐山的资料:美丽的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是千古名山。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是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自古就有'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庐山天下恋'之美誉。)

夜上海论坛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今四川眉山市)人,与其父、其弟并称为“三苏”,曾任翰林大学士。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才能,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极深。)

  <四>、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2.作者身在庐山之中,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这景象是庐山的真面目吗

  3.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从这句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4.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五>、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六>、全班交流。

  1.理解诗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夜上海论坛  横看:正面看,从山前山后看。庐山是南北走向,所以横看就是从东面向西看。

  侧看:侧面看。从山的.南端或北端看。

  不识:看不清。

  缘:因为。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夜上海论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挺拔高峻的山峰。)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不清庐山真实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就身处这庐山之中。)

  3.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为什么作者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从这句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夜上海论坛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见庐山的一部分,根本看不到庐山的全貌。)

  (这句诗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深刻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或角度不同,因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5.指名诵读这首诗,师生评议。

  6.练习背诵、默写。

  六、比较这两首诗的不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联系实际说说“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看事物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个人汇报。

  3.教师小结。

  七、布置举行赛诗会。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4

  教学设计思路

夜上海论坛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精神,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网络环境下的交互特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按照网络教学模式图和教学流程图:情景导入→ 自主探索→ 引导探究 → 归纳小结→ 反馈评价→升华提高。

  (3)当学生打开网页课件时,主页上显示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庐山和题壁诗,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打开“教学资源”网页中“欣赏庐山”“古诗理解”“古诗新唱” “悟出道理”等数学课堂环节。

  媒体设计思路:

  (1)根据课程学习的需要,选择并确定主题小组分工等

夜上海论坛  (2)组织网络合作学习小组;

夜上海论坛  (3)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网址和途径并指导学生浏览相关网 页;

夜上海论坛  (4)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协作学习内容。

夜上海论坛  (5)形成作品,要求学生以在网上找到的资料为基础,做一个与主题有关的网页,并向全体学生展示;

  (6)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在网上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 整堂课步骤设计如下:

  一、打开网页,主页显示了与本课有关的知识,学生自行阅读,借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夜上海论坛二、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创设问题情景,打开“教学资源”。

  三、学生进行点击学习。

夜上海论坛  四、点击“古诗欣赏”按钮,然后结合课本进行“理解古诗”。

夜上海论坛  五、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

  六、小组协商解决“讨论探究”。

夜上海论坛  七、当堂练习,点击“拓展练习”进行练习。

  八、升华提高,学生充分活动之后,基本解决问题。进行讨论。

  九、通过网页展示教材分析。是学生更一步理解知识。

夜上海论坛  十、学生通过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延伸。

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设计理念:

夜上海论坛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

  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夜上海论坛  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夜上海论坛  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

  课前准备

  (1)师生收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2)网页制作,图片、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

写作风格。

夜上海论坛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夜上海论坛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三)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四)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

  想办法解决。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汇报交流,感悟美

  (1)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夜上海论坛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板书:横 岭 侧 峰)

  (2)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夜上海论坛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夜上海论坛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师:为什么同是庐山有时看到的是岭有时看到的又是峰呢?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生沉默)

  师:诗人从横 侧 远 近 高 低去看庐山

  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夜上海论坛  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生: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时间,早、中、晚。

夜上海论坛  生:不同的天气,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兴、伤心。

夜上海论坛  师: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心情、天气、心情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所以作者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生:不相同

  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夜上海论坛  (3)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

  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既深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认识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夜上海论坛  (六)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

  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夜上海论坛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夜上海论坛  4、教师示范读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夜上海论坛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七)聆听歌曲,欣赏美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运用古诗填词作曲这又为我们学习古诗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渠道。学生们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将诗意了然于胸。]

  (八)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九)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2、对比阅读《登飞来峰》

夜上海论坛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素材,既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课内向课外延伸,让每个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十)自我评价

夜上海论坛  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更能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5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夜上海论坛  3.借助字典和课后注释把握诗意,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准备

夜上海论坛  1.搜集有关庐山的挂图(或投影片、录像片断等)。

  2.搜集描写农村生活与儿童生活的诗。

  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诗的头两句写所见,概括叙述游览庐山的总体印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强调因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所以看到的景象都不相同。后两句写所感,讲了从看庐山的经历中所悟出的道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客观、全面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夜上海论坛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共60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课文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指男女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指那些孩子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尾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描写较为细腻,富有泥土气息,读来意趣横生。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的意思,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道理和感情。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题西林壁》题目:题,书写;西林,庐山上的西林寺。宋元丰七年(1084年),诗人游江西庐山时,把这首诗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第1、2句。横看:正面看。远近高低:指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的.角度看。这两句写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诗人说,横看庐山,崇山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高处俯瞰,从山下仰望,所看到的庐山景象各不相同。这里的“横”“侧”“远”“近”“高”“低”,都是写“看”的角度,也说明诗人在到处看。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仔细观察、欣赏。由于诗人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以,才有奇峰突起、崇山峻岭、千变万化的不同景象。

夜上海论坛  *第3、4句。不识:认不清。只缘:只因为。诗人想让庐山在自己脑海里留下一个完整的印象,要么是雄奇,要么是壮丽,要么是险峻,要么是幽秀……但是诗人却觉得这些都不能概括庐山的美。只好说自己没有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诗人说: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中,无法准确地认识庐山的真面目。

  *诗的后两句从字面上看,是作者对庐山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实际上,这两句诗中包含着一个极普通、又常常被人忽视的道理,这就是,当人们要想对一个事物有一个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这就是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后两句先说结果,后点明原因。从而更加突出了最后一句。

  *《四时田园杂兴》这首古诗,不需教师过多的讲解。教学的重点放在诵读、背诵上。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孩子的天真可爱,感受农民勤劳艰苦的生活。

  *诗的第一句“昼出耘田夜绩麻”: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

  *诗的第二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诗的第三、四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写年龄更小的孩子。大人和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都参加劳动,那些幼小的孙儿们也学着大人的样子,“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学种瓜。尽管他们不会耕田织布,但在大人的影响下也做些家务。这两句诗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这首诗赞颂农村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所以,诵读时,语调要轻。第一句,节奏稍慢些,突出“昼”“耘田”“夜”“绩麻”;第二句,要突出“各当家”;三、四句是个转折,突出“童孙未解”和“学种瓜”。

  *识字写字教学:注意两个生字的读音。“耘”是个形声字,注意左边是个“耒”字部。书写时注意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与右边所占的位置的安排。

夜上海论坛  *课后第一题:要求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并能默写。第一首借常见的现象,悟人生哲理,要读得亲切自然。在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基础上多读几遍,很容易背诵。默写时,应注意标点符号,可先让学生了解这几首古诗都是一个逗号一个句号相间的形式,另外还应注意把字写正确,特别注意易写错的字,如:壁、缘、峰、庐、真。

夜上海论坛  *第二题:重点应放在对诗中所蕴涵道理的感悟上。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开拓学生的思维,要求学生通过讨论将诗中的道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得到更多启示。

  *第三题:主要是了解学生对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教师不要要求学生的表述都一样。

  学习《题西林壁》

夜上海论坛  一、复习导入

夜上海论坛  1.把你喜欢的诗背诵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二、自学古诗,明白大意

  1.自由诵读古诗,然后把你搜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以及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小组交流。(可以利用字典、课后注释、课文插图来理解这首诗歌)

  2.请各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在交流中主要引导学生弄明白诗歌意思。

  3.作者在山中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教师可以用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古诗的意义。

  4.出示庐山不同角度的画面,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然后再解决疑问。(意图:这首诗的后两句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电教手段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很直观地弄明白。)

夜上海论坛  三、体会诗境,感悟道理

夜上海论坛  1.刚才大家通过自学。明白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下面大家一边听老师诵读这首诗,一边闭上眼睛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配乐诵读,学生想象。

夜上海论坛  2.交流,估计学生可能想象到庐山雄伟的景象,比如连绵不断、高低起伏的山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有创意的想象。

  3.讨论,然后交流。

  (1)大家想想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结合课后2题的图画,说说从《题西林壁》一诗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教师可以适时地给学生配乐朗读)

夜上海论坛  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一、迁移导入

夜上海论坛  我们学过哪些有关农村生活或儿童生活的古诗?请背诵几首。

夜上海论坛  提示课题:四时田园杂兴。注意“兴”是多音字,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二、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1.检查自学情况。

  2.朗读质疑。

  教师应对学生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可以集中释疑,也可以随机师生共同释疑。

  3.诵读感悟,理解古诗的意境。

  (1)朗读古诗,仔细观赏课文中的图画,大致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小组讨论:这首诗分别出现了哪些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夜上海论坛  (2)想象诗中所描写的人与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内容。

夜上海论坛  (3)诵读指导。我们在朗读这首古诗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大人的辛劳和儿童的天真可爱,要在诵读中加以体现,还要读好停顿的韵脚。

  (4)诵读课文,品味语言。

  “昼出耘田夜绩麻”“也傍桑阴学种瓜”两行,具体地描写了大人们耕织的情况和孩子学着大人的样子也在桑树下学着种瓜的情景。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你读了之后能明白其中的“未解”和“傍”的意思吗?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小组里先说说,再全班交流。

夜上海论坛  三、练习背诵

夜上海论坛  四、配动作背诵

夜上海论坛  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自由组合配上动作背诵,表现这首诗描写的内容。

夜上海论坛  五、练习书写

夜上海论坛  1.书写生字。

夜上海论坛  2.练习默写古诗,同桌批改订正。

  参考资料

夜上海论坛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被贬至岭南的惠州(今广东惠阳)和极远的儋州(今海南儋县)。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为“宋四大家”之一,诗词成就也很高。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也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题目中的西林指西林寺,位于庐山东林寺西,创建于东晋年间,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后有着名的唐建千佛塔。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词风清逸淡远。着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题西林壁古诗教案6

  教学目标:

夜上海论坛  ★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流程:

夜上海论坛  (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赛诗)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夜上海论坛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首古诗,宋代苏轼写的《题西林壁》。(课件出示课题)

  二、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西林”的意思。

  [在学习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

夜上海论坛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夜上海论坛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夜上海论坛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夜上海论坛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夜上海论坛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

  四、初读课文,感知美

夜上海论坛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夜上海论坛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夜上海论坛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五、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汇报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夜上海论坛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庐山的不同姿态。

夜上海论坛  4、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句中三组反义词(横----侧,远----近,高----低)的运用,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夜上海论坛  (二)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夜上海论坛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夜上海论坛  3、结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讨论: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从而帮助学生体味诗所蕴含的道理。

夜上海论坛  4、引发创造。引导学生像诗人那样用诗句说明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夜上海论坛  [学生根据诗意改诗,既使所学的知识得到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议一议:从这首诗你能感到作者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6、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

夜上海论坛  7、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夜上海论坛  (三)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既深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认识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七、个性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夜上海论坛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个性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配乐配像)

夜上海论坛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八、聆听歌曲,欣赏美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运用古诗填词作曲这又为我们学习古诗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渠道。学生们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将诗意了然于胸。]

  九、默写古诗

  1、引导学生发现本诗中容易写错的字,同时指导学生将这些字书写到黑板上的田字格里。

夜上海论坛  2、一名学生板前示范,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抄写,可默写。

夜上海论坛  [既积累了语言,又使学生的记忆能力得到了训练]

  十、总结全文,升华美

夜上海论坛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夜上海论坛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十一、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夜上海论坛  2、老师也收集了几首描写庐山的诗给大家看一看。(课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庐山五老峰》;陶渊明的《饮酒》;苏辙的《游庐山山阳七咏》;毛泽东的《庐山仙人洞》)。

  3、挑选一首觉得写得好的泳庐山诗抄下来背一背。

  (课件出示作业:

  (1)以“我眼中的苏轼”为题办一份手抄报。可以写他的诗、词、散文,也可以收集他的轶闻趣事。

  (2)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3)写一写你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夜上海论坛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素材,既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课内向课外延伸,让每个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看景

夜上海论坛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悟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