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江城子古诗赏析

时间:2024-01-28 16:32:00 古诗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江城子古诗赏析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江城子古诗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江城子古诗赏析

江城子古诗赏析1

  【原文】

  《江城子·密州出猎》

  作者:苏轼

  老夫聊发(fà)少年狂,左牵黄,右擎(qíng)苍。锦帽貂裘(diāoqiú),千骑(jì)卷 (juǎn)平冈。为(wèi)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夜上海论坛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注释】

  (1)江城子:词牌名。

  (2)老夫:作者自称,时年四十。

  (3)聊:姑且。

  (4)狂:豪情。

  (5)左牵黄,右擎苍:黄:黄犬。苍:苍鹰。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擎着苍鹰。

  (6)锦帽貂裘: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夜上海论坛  (7)千骑卷平冈:形容马多尘土飞扬,把山冈像卷席子一般掠过。千骑:形容从骑很多。平冈:指山脊平坦处。

夜上海论坛  (8)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为了酬答满城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盛意,我亲自射虎,请你们看看孙郎当年的射虎的英姿。 亲射虎,看孙郎:为“看孙郎,亲射虎”的倒句。 孙郎:孙权,这里作者自喻。《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也可解释为:指作者自己。

  (9)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尚:更。

  (10)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说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认为判的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

  (11)节:兵符,带着传达命令的符节。持节:是奉有朝廷重大使命。

夜上海论坛  (12)云中:汉时郡名,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省西北一部分地区。

  (13)会:会当,将要。

  (14)挽:拉。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

  (15)满月:圆月。

夜上海论坛  (16)天狼:星名,一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引指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赏析】

夜上海论坛  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了这首出猎词。作者词中抒发了为国效力疆场、抗击侵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夜上海论坛  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这首词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接下去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象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以上主要写“出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表现出来的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更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酒酣胸胆尚开张”,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过片一句,言词人酒酣之后,胸胆更豪,兴致益浓。此句以对内心世界的'直抒,总结了上片对外观景象的描述。接下来,作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象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夜上海论坛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江城子古诗赏析2

  江城子

  段成己

  阶前流水玉鸣渠。

  爱吾庐,惬幽居。

夜上海论坛  屋上青山,山鸟喜相呼。

夜上海论坛  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何如。

夜上海论坛  闲来活计未全疏。

夜上海论坛  月边渔,雨边锄。

  花底风来,吹乱读残书。

夜上海论坛  谁唤九原摩诘起,凭画作、倦游图。

  段成己词作鉴赏

夜上海论坛  这首词的主旨是写隐居之了。段成己金末曾中进士,官玉宣阳主簿。不久金亡,与兄克己隐居龙门上。词的上片写居室周围的环境,下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闲字是一篇之眼。景闲,心闲,人闲。阶前溪水溅玉,屋后山鸟相呼,万物无心任性,是之谓景闲。既不须奔走仕途,劳形案牍,也不须防人倾轧,终日焦虚,是之谓心闲。词人月下垂钓,雨中锄瓜,栽花读书,是之谓人闲。有此三闲,何东西不为?故词中曰爱吾庐,惬幽居,这里的爱、惬,不仅表现了作者欢悦的`情绪,而且表明了作者的志趣。然而,从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何如这几句为,其中又隐藏着辛酸味,有一种万不得己的心情。由于时移世变,又不甘奉事新朝,他只能闭户隐居,以闲自乐了。功名事自是免谈,何况老矣!

江城子古诗赏析3

夜上海论坛  《江城子·别徐州》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全文如下: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夜上海论坛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前言」

夜上海论坛  《江城子·别徐州》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双片七十字。此词主旨是别恨,上片写别时情景,下片想象别后境况。

  「注释」

  ⑴江神子:词牌名,即“江城子”。

  ⑵东风:代指春天。

  ⑶隋堤:指汴河的河堤,因建于隋朝而得名。

  ⑷背归鸿:词人南下湖州(今属浙江)而大雁北飞,所以说是“背归鸿”。

  ⑸彭城:即徐州,汉高祖刘邦的家乡。

夜上海论坛  ⑹楚江:即泗水。

  「翻译」

  流落在滚滚红尘中,人在天涯,思绪无穷!已经相逢了,可在一起时候的欢乐却是那么短暂。在我临行之时,握着佳人纤细的玉手,欲语还休,只得流泪对着漫天飘零的落花。想要问温暖的东风还留下多少?春天纵使还在,与谁共赏呢?

夜上海论坛  隋堤在阳春三月里的时候,水面上波光粼粼。我却要在此时和向北归家的鸿鹄背道而驰,远去南方的吴中,回头远望这第二故乡般的'徐州,我心潮澎湃。清澈的泗水和徐州的淮河相通,我想要把相思离别的眼泪寄给徐州,楚江却向东流。

  「鉴赏」

  此词作于公元1079年暮春(史料记载为元丰二年三月)苏轼由徐州调至湖州途中。词中化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意,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词的上片以感慨起调,言天涯流落,愁思茫茫,无穷无尽。“天涯流落”,深寓词人的身世之感。苏轼外任多年,类同飘萍,自视亦天涯流落之人。他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南北辗转,这就更增加了他的天涯流落之感。这一句同时也饱含着词人对猝然调离徐州的感慨。“既相逢,却匆匆”两句,转写自己与徐州人士的交往,对邂逅相逢的喜悦,对骤然分别的痛惜,得而复失的哀怨,溢于言表。“携手”两句,写他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最后离开此地时依依惜别的动人一幕。“携手佳人”,借与佳人乍逢又别的感触言离愁。“和泪折残红”,写作者面对落花,睹物伤怀,情思绵绵,辗转不忍离去,同时也是写离徐的时间,启过拍“为问”三句。末三句由残红而想到残春,因问东风尚余几许,感叹纵使春光仍在,而身离徐州,与谁同春。此三句通过写离徐后的孤单,写对徐州的依恋,且笔触一波三折,婉转抑郁。

  词的下片即景抒情,继续抒发上片未了之情。过片“隋堤三月水溶溶”,是写词人离徐途中的真景,将浩荡的悲思注入东去的三月隋堤那溶溶春水中。“背归鸿,去吴中”,亦写途中之景,而意极沉痛。春光明媚,鸿雁北归故居,而词人自己却与雁行相反,离开徐州热土,南去吴中湖州。苏轼是把徐州当成了他的故乡,而自叹不如归鸿。“彭城”即徐州城。“清泗与淮通”暗寓作者不忍离徐,而现实偏偏无情,不得不背鸿而去,故于途中频频回顾,直至去程已远,回顾之中,唯见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东南,向着淮水脉脉流去。看到泗水,触景生情,自然会想到徐州(泗水流经徐州)。歇拍三句,即景抒情,于沉痛之中交织着怅惘的情绪。徐州既相逢难再,因而词人欲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无奈楚江(指泗水)东流,相思难寄,令词人不禁怅然若失。托淮泗以寄泪,情真意厚,且想象丰富,造语精警;而楚江东流,又大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感情沉痛、怅惘,读之令人肠断。

夜上海论坛  此词写别恨,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作者由分别之地彭城,想到去湖州途中沿泗入淮,向吴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又由别时之“和泪”,想到别后的“寄泪”。这样,离愁别绪更显深沉、哀婉。结句“流不到,楚江东”,别泪千点因春水溶溶而愈见浩荡,犹如一声绵长的浩叹,久远地回响在读者的心头。

江城子古诗赏析4

  [宋]谢逸

  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扬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作品赏析:

  ①溶溶:水流动貌。

夜上海论坛  ②素光:形容月光皎洁。

  【评解】

夜上海论坛  杨柳浓阴,碧水溶溶。野渡无人,山色淡远。杏花村馆,环境清雅。这首词由写景到怀人;由眼前到过去,又由过去写到现在。通过景物描写,抒发作者怀人的幽思。全词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饶有韵致。

  【集评】

  《复斋漫录》:无逸尝过黄州杏花村馆。题《江城子》于驿壁。过者索笔于馆卒。卒苦之,因以泥涂焉。其为赏重如此。薛砺若《宋词通论》:其婉约处不亚少游矣。“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等句,清新韵藉,婉秀多姿。此词抒写了异地思乡怀人的情怀。全词风格清丽疏隽,写景抒怀自然天成,写得情意荡漾,凄恻感人,似肺腑中流出。起首一句源于杜牧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在春暮夏初的时候,地点在野外村郊临水的路边。这时,映入眼帘的,首先是轻风中微微飘扬的酒旗。目光下视,才看到杏花村酒馆。以下的写景抒情,都从此生发开去。

夜上海论坛  接着两个三字短句写眼前景象:“水溶溶,飏残红”。一句写水,一句写风。溶溶,流动貌。碧波粼粼,是令人心清气爽的美景。可是后句便迥然不同了:“飏残红”。“红”本已“残”,何况又“飏”!此时见“残红”,词人兴起的思绪是伤春即逝的悲情。

夜上海论坛  “野渡舟横”用韦应物《滁州西涧》诗“野渡无人舟自横”。原诗虽写景如画,野趣盎然,但诗人的寥落之感,悠然可见。宋初的寇准把韦诗衍为两句:“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意境仍出一辙。总之,“野渡舟横”四字,暗示“杏花村馆”前的凄清冷落,给予词人的感受,应与“飏残红”同。但接下去一句,“杨柳绿阴浓”情趣又迥异了:一湾江水,两岸杨柳,绿叶成阴,遮蔽天日,别有一番幽美情趣。

夜上海论坛  “水溶溶”以下四句,在这幅用淡墨扫出的画图中,前两句是近景,后两句是远景;一、四句使人鼓舞,二、三句使人神伤;以景衬情,巧妙地透视出词人感情上泛起的微波。至“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几句,词中才正面显现出人物来。江南山色,连绵无际,如何能望尽(“望断”)呢?这个“远”字,如王维写终南山峰接连不断:“连山接海隅”(《终南山》),也如杜甫写泰山的绵亘旷远:“齐鲁青未了”(《望岳》)。

夜上海论坛  山远,路遥,所思之人,望而不见,所能望见的,只是“草连空”。这三个字,如秦观的“天连哀草”意味。不过谢词的'三句是连成一气的:所见者是山色烟云,芳草树木,一片大自然景色,所不见者是人!于是,词人铺叙直陈,把满腔心事和盘托出了。

  过片三句写“人不见”之后,词人脑海中展现出楼外夕阳西下,不久,暮霭渐深,晚烟朦胧这样一幅往日见贯的温馨旖旎的画面。在这充满神奇色彩的环境里,一位“晚妆初了”的美人出现了。词人用借代手法,不正面写人的丰姿神采,花容月貌,只闻到她暖融融的脂粉香,只看到她那淡扫的蛾眉。这三句写环境用实笔,写人则虚中寓实,用侧笔。接着,又回到眼前的现实中来,直述其事,加以补叙:“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粉香眉淡,那是在去年,是相见在画屏中的时候。这五句都是记叙往事。“夕阳”三句之意境重现脑际,空灵超脱,而“记得”两句,则完全是写实之笔。既见清空,又复质实,虚实方可相生。

夜上海论坛  最后以感叹作结:“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万水千山,芳草连天,“人不见”,是肯定的了。人在陷入难以解脱的苦闷中时,常常会作自我慰藉,强求解脱。这个结尾便是。南朝宋谢庄《月赋》云:“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此词末韵虽只化用其中一句,实亦包孕全部四句之意。以此收尾,称得上是“如泉流归海,回环通首源流,有尽而不尽之意”(江顺诒《词学集成·法》)的一个较好的结尾。

  传说,作者过黄州关山杏花村馆驿时,曾题此词于壁,观者如云。可见此词名重于当时。究其妙处,合用清丽疏隽四个字。

江城子古诗赏析5

夜上海论坛  在中国正统文学中,一直强调的是“诗言志”“文以载道”,散文是“载道”的工具,是有实用性的,诗歌才是抒发感情的,但即使是在抒发自身感情的诗歌中,很多感情也都是被压抑的。古人对男性的要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女之情尤其是夫妻之情很少出现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四大名着中除《红楼梦》外,其余三部的女性形象多以负面示人或者被淡化了女性的性别意识,比如潘金莲、白骨精、貂蝉、孙二娘。纯粹的女性形象在众多文人笔下被描写为“红颜祸水”。那么诗歌当中有没有女性形象出现呢?有,少女、怨妇、青楼女子。可是对妻子却吝惜笔墨,英国文学专家杨周翰先生在比较中西悼亡诗时说:“妻子之死只是(中国)男人可以公开合法地表达自己对配偶之爱的唯一机会。”{1}苏轼的悼亡词是继悼亡诗后的一种形式的创新,全词饱含情感,而想要分析词人的情感则要从情感的变化入手。

  “十年”是时间,“生死”是空间,开头直接表明,自己与妻子在时空上已经永久地隔绝了,不仅不得相见,连隐含的提示信息都没有,因为我们对死亡一无所知。很多人认为生死相隔就是最深的痛楚,其实不然,因为生死相隔只是客观事实,没有带上主观情感,所以泰戈尔会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其感人之处在于带了感情,带了情感的错位。站在你面前,这么近的物理距离,你却不知道我爱你,瞬间拉开了心理距离。所以,感人不必生死相隔,足够强烈的情感错位即可。但是苏东坡笔下的生死相隔就很痛苦,因为他也带了感情,他用生死把情感时空距离拉大,和泰戈尔是异曲同工,一个是物理距离近心却不在一起,一个是心心相印但时空距离拉大。不仅仅是平常地叙述你已经离开我十年,而是这十年是“两茫茫”的十年,暗含了两个人极度思念却不得相见,不仅不得相见,连一点点可能存在的提示信息都没有,因为横跨了生死。这里的阴阳永隔带来的痛苦在于双方的思念,所以说“两”,作品从一开头就观照到了妻子的情感,“茫茫”是说生者不知死者的状况,死者也不知生者的境遇,写出了极力想探究而不得的苦楚,而且“茫茫”隐含了作者的期望,那就是不一定人死了就是消失了,有可能她在另一个世界用另一种方式生存,只不过我不知道罢了。这样的悲痛比“你死了,我永远也见不到你了”的悲痛更打动人,更有力量。因为这里有暗含的矛盾,他究竟希不希望妻子泉下有知?如果有的话,妻子的生命可以用另一种方式得到延续,自己的悲痛可以稍微减缓;但这样,妻子就要承担与他一样的思念的痛楚,作者的悲痛因为心疼妻子同样要承受思念而更甚。

  “不思量,自难忘”,这句话是存在着明显的矛盾的,一方面不去想,另一方面又难以忘怀。不去想是由于现实存在的阻隔:十年之久,生死相隔,自然只能“不思量”,这是属于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思量也没有用。可是生动就生动在另一方面是“自难忘”,这是自相矛盾的,既然不去想了就是忘了嘛,但是已经忘了怎么又难忘呢?这是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的不同,也是苏东坡情感的特点所在。以下写的都是自难忘,不但是自难忘,而且是设想对话之无门。《西厢记》中有一句“好思量,不思量,怎不思量”,也是在矛盾中体现理性的“不思量”想要控制情感中的“好思量”,但是终不敌情感的力量强大,最终“怎不思量”, 可以看到个体情感的矛盾,理性与感性的挣扎使得主人公的情感更有力量,更让人难忘。

夜上海论坛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真心相爱,阴阳永隔,“两茫茫”交代了背景,写出了悲痛,接下来作者退了一步:算了,到你坟前寄托哀思好了。但是这退一步的想法也不得实现,痛苦进一步加剧,这是情感的持续延长。潘岳和韦应物的悼亡诗中都采用了物是人非的写法,如潘岳的“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韦应物的“每望昏入门,寒席无主,手泽衣腻,尚识平生;香奁粉囊,犹置故处,器用百物,不忍复视”,这里的情感是客观环境的不变和时间及境遇变化的对比带来的无力感,同样写法的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今年圆月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样写的好处是,更能以乐写哀,物理距离无限接近,心理距离却无限拉伸,怀念不舍的情感愈发凸显。苏东坡没有采用这种写法,让我们看到的痛苦却是在此之上的,因为他连遣怀的旧物都没有,他连倾诉的`地点都没有。自己不得倾诉也就罢了,妻子的坟是“千里孤坟”,不仅空间距离远,而且是孤零零的一座,妻子如果想话凄凉,不仅没法跟我诉说,因为我在千里之外;也没法跟别人诉说,因为是“孤坟”,这种隐含的感情进一步加剧了作者内心的苦楚。潘岳的悼亡诗中,虽然写的是对妻子的思念,但是妻子的形象是缺席的,着重写的是丈夫自己的情感状态,是单方面的倾诉。但是苏东坡对妻子的深切感情不仅表现在自身的悲痛上,还有对妻子情感的观照上,“两茫茫”如是,“孤坟”亦如是。

夜上海论坛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依然是情感的持续延长,十年前我在思念你中度过,十年后直至今后的每一年都是如此,仅仅如此也就罢了,当我看到“明月夜”的时候,当我看到“短松冈”的刹那,悲痛还会突然加剧。而“明月夜,短松冈”是处处常见的啊!也就是说,我的难过不仅在时间上会延长,在程度上还会不断累积,不断加剧。“明月”代表团圆,是我们都能理解的意象,那为什么会有“短松冈”呢?因为苏轼由于思念亡妻,在妻子坟上手植松树三万棵,所以这是专属于他们俩人的意象,看到短松冈,会想起妻子的孤坟,想起逝去的爱人和永不消逝的情感。“短松冈”不仅是情绪的持续延长,还有一个从视觉到听觉的转换,全词通篇是视觉,“短松冈”也是视觉,但容易让读者感受到松涛阵阵,为什么?自动联想。用读者自身经验填补空白,参与创作,这也正是诗词的魅力所在。

江城子古诗赏析6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夜上海论坛  那时我定要把弯弓拉成满月,射向那西北来犯的豺狼。

  [出自]

夜上海论坛  北宋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夜上海论坛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②,右擎苍。锦帽貂裘③,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④,亲射虎,看孙郎⑤。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⑥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夜上海论坛  ②: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夜上海论坛  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夜上海论坛  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译文]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译文2:

夜上海论坛  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大衣,带领随从千余膘马席卷过小山冈,威武雄壮。为了报答全城的人都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亲自搭弓射虎,看!咱多像当年的孙权,英姿勃发,意气豪放。

  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虽然两鬓已生白发,这又何妨!遥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也能派遣冯唐式的义士来为我请命,让我也能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那我一定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背景:

  本篇作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片叙事,下片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我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成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昨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

  【赏析】

  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夜上海论坛  打猎,对于一个职业猎手,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苏轼这样年已四十的地方官来说,就不能不算一次壮举了。词中就是从表达他出猎时的激动心情开始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古代年长男性的自称,切合作者的年纪和口吻。“聊”,是姑且的意思。这句说,老夫今天要发一发小伙子那种“狂劲儿”了。“左牵黄,右擎[ qíng 举起] 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鹰和狗是用来追捕猎取对象的。“锦帽貂裘”,是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袄,这次打猎是在冬天,所以穿着皮衣。千骑卷平冈”: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冈。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即倾城),都想追随苏轼这个知州(相当于汉朝的太守),去看他打猎。而他也为百姓的热情所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报)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习三国时代匹马单枪搏斗猛虎的孙权(孙郎),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夜上海论坛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写出了他的形貌,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

夜上海论坛  转入下片,作者又进一步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他说,他刚刚喝足了酒(酒酣)因而更加气粗胆壮(即胸胆尚开张),鬓发有些花白,又有什么妨碍呢!看来好象是承接上片,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其实,这里所指,已不限于打猎。他在考虑更为重要的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恢复他的官职。魏尚原来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平的处罚。可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他这样希望,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国家的安危引起了苏轼的严重关切。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最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又利用“狼”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的联想,他表示,将要(会)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表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