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九日登高古诗翻译赏析

时间:2022-12-28 09:08:59 古诗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九日登高古诗翻译赏析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九日登高古诗翻译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九日登高古诗翻译赏析

  九日登高古诗翻译赏析 篇1

  《九日登高》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其古诗全文如下:

夜上海论坛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夜上海论坛  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前言】

夜上海论坛  《九日登高》是初唐诗人王勃在南游巴蜀之时所作。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运用了“无理而妙”的写作手法,虽然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注释】

夜上海论坛  ①望乡台:地名。这里是借用其名,突出“望乡”。

  ②南中:南方,这里指王勃客居的剑南一带

  ③那:奈何,为什么。

  【鉴赏】

夜上海论坛  这首诗作于王勃南游巴蜀之时。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运用了“无理而妙”的写作手法,虽然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这两句的确很妙。因为错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九日登高古诗翻译赏析 篇2

  蜀中九日九日登高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夜上海论坛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翻译:

夜上海论坛  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望故乡,身处他乡,设席送朋友离开,举杯之际,分外愁。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我想北归不得,鸿雁,你为何还要南来?

  赏析:

  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要点:“抒发佳节思想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第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然而却不能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之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九日登高古诗翻译赏析 篇3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夜上海论坛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翻译

  重阳节登高眺望家乡,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只感无限烦愁。

  心中已经厌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种愁苦,无法归去,鸿雁又为何还要从北方来。

  注释

  九月九日:指重阳节。

  望乡台:古代出征或流落在外乡的人,往往登高或登土台,眺望家乡,这种台称为望乡台。

夜上海论坛  他席:别人的酒席。这里指为友人送行的酒席。

  他乡:异乡。

  南中:南方,这里指四川一带。

夜上海论坛  那:为何。

  北地:北方。

  赏析

夜上海论坛  这首诗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中人思乡的情怀;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从北雁南飞着想,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

  诗歌开头就承题,“九月九日望乡台”,点明了时间是重阳节,地点是玄武山,此处将玄武山比作望乡台,以此来表达乡愁,思乡之情倍增。“他席他乡送客杯”,点明了诗人当时是在异乡的别宴上喝着送客的酒,倍感凄凉。诗歌的前两句就勾勒出了一个易让人伤感的环境,正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自然容易勾起浓郁的乡愁。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北雁南飞本是自然现象,而王勃偏将自己的思乡之情加在它身上,怪罪鸿雁,我想北归不得,你却奈何非要从北方飞来,平添我北归不能的愁思。这一问虽然毫无道理,却在强烈的对比中烘托了真挚的感情,将思乡的情绪推向了高潮。这两句是这首诗中的`名句,前人在评价这两句诗时说:“读之,初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的确,这一问虽貌似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实际上却是诗人用心良苦、匠心独具之处。诗人将其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夜上海论坛  这首诗的抒情手法亦变化多端,语言简洁亦是这首诗较大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显得浅近亲切,这也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夜上海论坛  初唐时绝句发展缓慢,其表现方式大体上沿袭汉魏和南朝传统。而王勃的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诗人在诗中还有意吸收了歌行的句调,以虚词递进的句式做结语,对绝句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创作背景

夜上海论坛  王勃一生遭遇坎坷,经常离家为宦漫游,因此怀乡送别诗是王勃诗中最常见的一类题材。公元670年(咸亨元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时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于是作了这首诗。

【九日登高古诗翻译赏析】相关文章:

古诗登高赏析精选10-15

古诗《登高》的赏析03-03

登高古诗赏析09-19

杜甫古诗《登高》的赏析10-21

杜甫《登高》古诗赏析03-12

杜甫古诗《登高》赏析04-19

《登高》古诗原文及赏析03-22

登高的古诗原文和赏析04-04

经典古诗九日登高的赏析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