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春愁》译文及古诗赏析

时间:2023-03-17 15:24:55 赛赛 古诗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春愁》译文及古诗赏析

夜上海论坛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愁》译文及古诗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愁》译文及古诗赏析

  春愁

  (丘逢甲)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 台湾。

  注释

  ①潸:流泪的样子。

  ②四百万人:指中国台湾当时总人口。

  ③去年今日:指1895年4月17日,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中国台湾割让给日本。

  翻译

  春愁难以排遣,强打起精神眺望远山,往事让人触目惊心热泪将流。台湾的四百万同胞齐声大哭,去年的今天,就是祖国宝岛被割让的日子!

  赏析:

  作者是台湾省苗栗县人,近代爱国诗人。清政府割台湾给日本时,他曾领导义军抗日,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失败后退到大陆,他心怀故土,想起家乡被侵略者占领,家愁国恨交织在一起,对着春景,不免有“感时花溅泪”之慨。全诗直抒胸臆,十分感人。

  丘逢甲是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台湾被清廷割让给日本后,丘逢甲组织台湾义军抗击日本侵略者,抗战失败后返回从教。诗人思念台湾同胞,不禁流下满腔热泪。这首诗可与后面一首谭嗣同的《有感一章》对看,因为这两首诗都表现出晚清爱国志士们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忧心忡忡,以及对大好河山被割裂的悲愤之情,他们坚信宝岛台湾总有一天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这首诗作于1896年春,即《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诗人痛定思痛,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深情。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草绿林青,百花争艳,连春山也显得格外妩媚。但诗人为什么觉得春愁难以排遣,以致勉强地观看春山也毫无兴致呢?这是因为诗人始终未能忘记去年春天发生的那件令人痛心疾首的往事。台湾本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诗人生于斯、长于斯,想不到满清卖国政府竟将它割让给了日本。这是对台湾人民的无耻出卖,也是台湾人民的奇耻大辱。回想起这一惊心动魄的惨剧,诗人怎能不愁情满怀、怆然泪下呢?“情能移景,景亦能移情”(吴乔《围炉诗话》)此时诗人被迫离开故乡,看见大陆的春山,联想起故乡台湾的青山绿水——那片被日寇侵占的土地,自然触景伤怀了。春愁难遣,看山落泪,正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和故乡山水的热爱。末两句诗中,诗人又用逆挽句式描述了去年今日台湾被割让时,四百万台湾人民同声痛哭,俯地悲泣的情景。这一催人泪下的情景生动地表明了全体台湾人民是热爱祖国的,台湾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这一角度讲,这首诗鲜明地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又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主要是由于诗人与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爱憎,泪洒在一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首诗的动人,主要是因为它真实而强烈地表达了人民的情感和心声。

  创作背景

  中日甲午之战,中国战败。清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日本的马关同日本政府签订中日和约,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丘逢甲得知此消息,怒发冲冠,刺破手指,血书“拒倭守土”四个字。之后,他串联台湾士绅,组织义军,誓死抗敌,因得不到外援,事败内渡,回到原籍广东。

夜上海论坛  光绪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三日(1896年5月5日),即《马关条约》签订一年后,丘逢甲痛定思痛,写下了《春愁》这首诗。

  鉴赏

  此诗仅四句,却将忧国怀乡之情表现得无比深沉强烈、动人心魄,是传诵一时的名篇。

  首句“春愁难遣强看山”,貌似平淡,其实蕴含的情感特别丰富。这一句诗中,作者化用的或许正是唐代诗人杜甫《春望》的诗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写的是安史之乱时,春天依旧,山水依旧,但国家支离破碎,人民流离失所。春天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草绿林青,百花争艳,连春山也显得格外妩媚。而此时的丘逢甲却再也没有闲情逸致去欣赏春景。为了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强迫自己打起精神去“看山”。一个“愁”字写出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为国事担忧愁闷。但“看山”也并没有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登高眺远,那让他心惊的挥之不去的往事此时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作者禁不住悲情满怀、怆然泪下。

  次句“往事惊心泪欲潸”,道出了起句中“强”字的答案,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诗句也直接化用其中。杜甫诗意是,连花也为国家的动荡不安而伤心落泪,鸟也为人民的痛苦而惊心动魄。无情的花草禽鸟都为时局黯然神伤,诗人内心的痛苦自然不须多说。“往事惊心泪欲潸”,一方面渲染了“春愁”的分量,另一方面又暗中悬疑,欲露又止,将吐还吞。如果说诗的前两句还没有点明春愁的具体内容的话,那正是诗人为后两句蓄势,为后面感情的喷涌而出作渲染。

夜上海论坛  第三句“四百万人同一哭”,进一步描述了令人悲痛的景观。据《台湾通史》卷七记载,光绪年间台湾人口约有三百二十余万。诗人这里说的“四百万人”,当是约数,应包括海峡两岸所有的台湾同胞在内。“同一哭”,充分表达了广大台湾同胞为了同一件事而悲恸哭泣、震撼乾坤的动人情景。这如此令人伤心痛哭的事件又是什么,作者还是未明白说出。

夜上海论坛  以上三句,诗人用了层层推,逐步渲染,不断蓄势的手法,描述了由“愁”到“泪”到“哭”的悲伤过程,目的是为了突出最后一句“去年今日割 台湾!”也就是说,到了结尾处诗人才用“画龙点睛”的笔法,一语道破诗人之所以发愁,之所以流泪,全体台湾同胞之所以哭的原因是“去年今日”发生的割台湾事件,即签订了《马关条约》。这就使结句显得异常突出,动人心魄,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从结构上来看,末句又是对上面三句的照应和对疑问的确切回答,从而使读者心中的疑团顿释。

  综观全诗,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八字,但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主要是由于作者与自己的人民同呼吸,共爱憎,泪洒在一起。诗歌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语言朴素通俗,毫无雕琢痕迹。这是诗人真实思想感性的流露,也是用血泪写成的诗篇,充分表达了丘逢甲和广大台湾同胞对祖国、对台湾省的无限热爱之情和对日本侵略者以及对腐朽无能的清王朝的痛恨,真实而强烈地表达了全体国人的共同情感和心声。

  作者简介

  丘逢甲(1864—1912),近代诗人。字仙根,号蛰仙、仓海君。台湾彰化人。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授工部主事。辞职不就,返台任教于衡文、罗山、崇文等书院。甲午之战失败,清廷割让台湾于日本,他极为愤慨,曾组织义军护台抗日。失败后,内渡回广东,先后执教于韩山、东山、景韩书院,以时务、策论课士,摈弃八股试帖。曾任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谘议局副议长。武昌起义后,出任广东军政府教育部长、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议员。有《岭云海日楼诗钞》。

【《春愁》译文及古诗赏析】相关文章:

燕归梁春愁古诗赏析01-20

古诗译文及赏析04-08

古诗赏析及译文04-08

古诗江南的译文赏析04-08

《春日》古诗译文及赏析04-24

赤壁古诗译文及赏析04-24

春日古诗译文及赏析10-20

《村居》古诗译文及赏析02-17

晚春古诗译文及赏析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