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六年级语文第九册《梅花》最新教案

时间:2021-05-06 15:58:26 六年级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夜上海论坛六年级语文第九册《梅花》最新教案

  六年制语文第九册新选古诗《梅花》为北宋着名政治家、诗人王安石所作。全诗仅20字,却写出了梅花独处墙角、凌寒怒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孤傲高洁、倔强坚贞的性格。诗里洋溢着作者情思并暗寓象征寄托,故意境幽远,为咏梅之佳作。

六年级语文第九册《梅花》最新教案

  诗句简析

夜上海论坛  第一句,墙角数枝梅。墙角点明梅花开放的位置幽僻。数枝几枝,言极少,说明形影孤单。如此形单影孤,不禁使人生出怜爱之情。

  第二句,凌寒独自开。咏梅之作不少,仅就梅花而咏梅,则无论是形象和意境并无高远之处。而凌寒一句则寄寓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凌寒,冒着严寒,实为全诗点睛之笔。梅花在严寒中开放,本自然规律,而一凌字则付与其强烈的感情色彩傲立严寒,坚强不屈,不由使人顿生敬畏之情。不仅如此,诗人还以独自来修饰开,让人觉得梅花气压群芳,孤傲无比,这般傲姿不能不使人肃然起敬。

  第三句,遥知不是雪。虽言不是雪,而偏偏联想到雪,以雪作比,意梅花色洁如雪,这般清丽高洁,实非白雪可比。

夜上海论坛  第四句,为有暗香来。暗香,幽香。幽幽清香从远处袭来。联系第三句可知,作者三、四句运用了倒置的手法,既强调了梅花色洁如雪的特点,也突出了它幽香袭人。纵观全诗,词句虽清丽平淡但意蕴含蓄,寄寓深远。结合诗人当时的情况(推行变法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而失败)及个性,不难体会到作者赞美梅花凌寒独放、洁白清香,实际上是在表明自己坚贞不屈,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

  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梅花》这首诗诗意明白晓畅,参考注释学生基本上能说出诗意,故教师可把指导重点放在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心境上。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夜上海论坛  2.体会作者借对梅花凌寒独放品格的赞美来表白自己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3.背诵并默写古诗。

  二、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要求1;

  教学难点:要求2。

  三、主要教学步骤:

夜上海论坛  1.初读诗句,了解主要内容。

  ①读题,简介作者后,检查学生对凌字字形掌握的情况。

  ②先指几名朗读能力稍差的学生读并稍加指导,之后学生自读诗句,边读边想作者写了梅花的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2.细读诗句,理解诗意。

  第一、二句。

夜上海论坛  ①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试着讲讲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过去学习古诗的方法,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夜上海论坛  ②指几名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的学生说说,再帮其订正,直到他表述清楚、准确为止。

夜上海论坛  ③启发学生从墙角、数枝中体会出梅花形孤的特点;从凌寒、独自中体会出梅花姿傲的特点。

夜上海论坛  ④朗读体会。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之后再读,深入体会。

  第三、四句。

  ①参照注释试着说说诗意,再集体讨论订正。在理解这两句诗意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出梅花洁白如雪的特点,虽然不是雪,却像雪一样洁白。

  ②轻声自由读诗句,体会梅花色洁、幽香的特点。

夜上海论坛  ③感情启发,朗读体会。

  3.再读诗句,体会作者的心境。

夜上海论坛  ①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②说说这首诗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并分析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

夜上海论坛  ③启发想象,体会意境。请学生认真地想象并体会:诗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种画面使人产生怎样的感受?思考好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④再读诗句,边读边思考,从凌寒等词语中体会,作者表面上赞美梅花凌寒独放,实际上是在表白什么心境?(可适当地作背景介绍)需要注意的是,对诗人心境的体会是个难点,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深究。

  ⑤朗读诗句,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感情。

  作业布置:

夜上海论坛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夜上海论坛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形孤) 凌寒独自开。(姿傲) 遥知不是雪,(色洁) 为有暗香来。(香幽) 表达了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夜上海论坛【六年级语文第九册《梅花》最新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梅花魂》教学教案12-03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梅花魂教案03-09

五年级语文《梅花魂》教案08-17

五年级语文梅花魂教案11-18

六年级语文《梅花魂》教学设计03-11

六年级语文上册《梅花魂》课件11-22

六年级语文《梅花魂》第二课时教案11-02

五年级语文梅花魂教案范文03-11

五年级语文上册《梅花魂》教案12-19

小学五年级语文第九册《蟋蟀的住宅》教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