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时间:2022-05-26 14:10:45 高一 我要投稿

夜上海论坛《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精选6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下面由小编为大家介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吧!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精选6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夜上海论坛  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重点]

  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夜上海论坛  二、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难点]

夜上海论坛  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呢?下面,我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请打开课本第41页,用30秒的时间浏览这则新闻,回答以下问题:1、奥斯维辛在哪里?布热金卡在哪里?2、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

  二、背景知识

夜上海论坛  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这是新闻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寻找。(插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资料)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

夜上海论坛  2、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可以在7—15段里寻找。这部分叙述人们访问奥斯维辛博物馆的过程。

夜上海论坛  抓取信息一般看标题和导语部分,进一步在主体里寻找。这是从新闻结构上着眼。重要的信息是新闻事实,阅读新闻时还要分清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而新闻材料除了上述两类外,还包括作者的主观评价,因此重要信息多在陈述部分,要分清陈述和评价。这是从新闻材料着眼。这是获取信息的一般方法,对大部分新闻适用。但是,并不是所有新闻的主观评价都与事实截然分离的。下面,请同学们划出表达作者评价的语句。

  三、课文赏析

夜上海论坛  (以学生划出的语句引导学生认识这篇新闻的特点)这篇新闻最大的特点是写作者的主观感受。这些感受包括所见所闻所感,而且并没有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但却让人感受到情感波澜的暗涌。请同学们找出最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仔细体会,说说句子的内涵。

  (归纳学生看法,引导他们品句)

  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几个儿童在追逐游戏。”如此美好、和平的景象,作者为什么觉得可怕?如果这种景象出现在维也纳的多瑙河旁,只会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热金卡出现了这种景象,布热金卡的历史与此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无一句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同时在开头给读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压抑。

  2、“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夜上海论坛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夜上海论坛  3、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夜上海论坛  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插入资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夜上海论坛  (总结以上片段的写作手法)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一些饶有意味的.场景曲折表达感情,使意味深长,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或许能为同学们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

  4、(请划出描写参观者的相关语句)“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他们表情茫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夜上海论坛  7——15段,作者跟随着参观者的脚步,通过外显反应表现参观者的内心感受。(让学生针对相关描写畅所欲言,想象参观者的心理活动)

夜上海论坛  (重点讲解议论句“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杀人者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总结以上片段的写作手法)通过参观者的动作、神态,侧面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

  四、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一般新闻的特点)

  2、视角独特。从“平静”中找到新闻。在平淡的事实中,作者感受到平静之下的风暴,那就是每一个参观者心中的感情波澜。他们都受到了震撼,从而更加热爱和平自由。这是善与恶的对立。因此,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景象,而是转而关注人的感受。这一类新闻有别于纯客观报道人和事的新闻,被称为“印象性报道”。

  3、多用否定句:使具有统一的风格。标题就是一个否定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了”,所以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仍感到非写不可,表现了记者的良心,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现在结尾,呼应前文,突出主题。

  五、讨论

  这篇新闻的语言富于表现力。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是对纳粹罪恶的愤怒谴责,还是对和平自由的希望?还是两者兼有?(学生之间互相讨论,选代表发言)

  六、总结

  作者通过借景抒情和侧面表现的手法传达了参观者们的内心感情,表达了对纳粹暴行的愤怒和对自由和平的向往。

  七、布置作业

夜上海论坛  1、找一则消息,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写一句话新闻。注明新闻的。

  2、完成课后练习四的第二小题。

  板书

  新闻事实

  一、新闻材料 背景材料

  作者的主观评价

  二、 片段1

  片段2 借景抒情

夜上海论坛  片段3 (7——15段) 动作、神态描写 侧面表现 恐怖 残暴

  三、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

  2、视角独特。

夜上海论坛  3、多用否定句。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继续了解新闻的一般特点,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及细节描写来表情达意。

夜上海论坛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3、了解纳粹的历史罪恶,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揣摩、理解意蕴丰富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夜上海论坛  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夜上海论坛  让我们来听听来自奥斯维辛、题为《蝴蝶》的诗——

  那一只,就是上次那一只,

  那么丰富、明亮、耀眼的黄色,

夜上海论坛  或许,那是太阳金色的泪水

夜上海论坛  滴在白色的石头上……

夜上海论坛  那样、那样的一种金黄

  轻盈得翩然直上。

夜上海论坛  它离去了,我相信,这是因为

夜上海论坛  它自己要告别这个世界。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花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那只蝴蝶,是最后的一只。

  蝴蝶不住在这里,

  不住在集中营。

  这首诗的作者,生于布拉格的巴维尔弗里德曼,在21岁时被遣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两年之后,他被毒气室夺去了生命。

夜上海论坛  找不到更多关于他的记录,年轻的巴维尔只是死亡于此的上百万犹太人中的一个。

  那个年代被太多的毁灭和死亡充斥,我们唯一相信的真实,是那座人间地域里散发着的腐臭气息,和那些年幼年轻年老的写满恐惧的眼睛。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进入这座恐怖的人间地狱。

  二、奥斯维辛介绍

夜上海论坛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及储尸窖和焚尸炉。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被杀害的多是犹太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夜上海论坛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纯客观报道的原则,着眼于感人的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它让我们牢记历史教训,珍爱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夜上海论坛  2、结构

  导语(1~3段)——背景(4~5段)——主体(6~14段)——结语(15段)

  四、再读课文,研讨问题

  1、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还要去报道?

夜上海论坛  这句话的意思使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是没有什么新闻可供报道了,但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奥斯维辛虽然是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但每一个参观者进来了都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震惊和窒息,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2、文章一开始描述了奥斯维辛现在的情景: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可是为什么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景象”“像一场噩梦”?

  景象固然美好,却与这里的历史不相配。这里曾经是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然而一踏进集中营,作者却吃惊地发现,这个该被历史永远诅咒的地方,竟然有着这么和平美好的景象,作者一时无法接受,所以感到可怕。作者无一字控诉,可是由此所体现出的强烈愤懑的感情,让读者感到无比压抑。

  3、如何理解: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句话?

  可以理解为作者的一种讽刺任纳粹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或许是一种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可见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夜上海论坛  4、写作手法:作者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与直接写展览本身相比,这样写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

  此文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记者在文章中的参与程度不同。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记者自己的情感和判断,只是用事实本身说话;另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见所感。我们平时读报纸所看到的消息,大都是第一种或第二种情况,主要还是一种纯客观叙述为主的写法;而本文不同,把自己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成了主要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作者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强烈的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更能感染读者。

夜上海论坛  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毫无疑问,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四、阅读拓展

  观看影片《辛德勒名单》

  五、作业

夜上海论坛  以《把伤痛刻在心中》为题写一段文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篇3

  【自学目标】

  1、体会以乐景写哀情、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多种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

  2、理解本文独到的新闻报道视角。

  3、理解平实语句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4、培养提炼重要信息的能力和整体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

  5、培养不忘历史、珍爱和平、珍惜自由幸福生活、尊重人性的情感。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夜上海论坛  2、预习检测(见《高考调研》)

  二、导入设计

  所谓新闻是指社会上发生的新事情。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说,还必须是有价值的事情。如,1939年纳粹德国对邻国发动突然袭击,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在当时是新闻;1945年,法西斯德国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中终于举起了双手,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在当时是新闻;2005年,德国总统克勒在奥斯维辛集中营旧址前,虔诚地代表德国政府向受害国和人民请罪,这在当时也是新闻。还有德国法西斯战败后,法西斯在奥斯维辛建造杀人魔窟,残酷杀害400万无辜者的罪行暴露于下,引起世人的极大愤慨,这在当时也是新闻,而且是重大的新闻。但13年后,当《纽约时报》记者A.M.罗森塔尔到奥斯维辛集中营采访时,昔日德国法西斯铁蹄下的大屠场已没有什么重要事情发生,有的只是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以及在和煦、明亮阳光下那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奥斯维辛似乎没有新闻发生。然而A.M.罗森塔尔却以一篇题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新闻报道获得了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普利策新闻奖。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美国普利策奖主席称它是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带着主这个问题来学习这篇文章。

  三、 整体感知

夜上海论坛  1、本文侧重从哪些角度报道的是一件什么事?找出作者的足迹。读完全文后,你对集中营的最突出印象是什么?明确:抓住参观的见闻和感受来写奥斯维辛集中营。 可怕 悲惨 愤恨

夜上海论坛  按参观的空间顺序:

  毒气室 见——雏菊 感——恐怖 终生难忘

  焚尸炉 见——头发 婴儿的鞋子 死囚的牢房

  感——表情茫然 浑身发抖

  女牢房 见——盒子

  感——惊惧 张大了嘴巴

夜上海论坛  灰砖房——羞红了脸

夜上海论坛  长廊 见——照片 微笑的`姑娘

夜上海论坛  下室 见——绞刑架 跪

  感——窒息

夜上海论坛  2、文章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什么新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既然没什么新闻,为何作者还要去报道呢?

夜上海论坛  明确:(l)“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说这里发生的臭名昭着的纳粹法西斯行径,世人早已知道,没有什么好说的; (2)“没有什么新闻”是讲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法西斯恶行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事; (3)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是我还是要写,因为基于一个记者的使命感,我要继续揭露纳粹法西斯的罪行,让世人永志不忘。(4)反映了“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珍惜和平”这样一个大主题,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疾,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夜上海论坛  1.知识与能力:体会新闻写作的特例,揣摩、理解意蕴丰富的语言,感受作者别样的情感;

夜上海论坛  2.过程与方法:注重情感体验,拉近与文本的距离;

夜上海论坛  运用自主预【教学重点】

夜上海论坛  揣摩、理解意蕴丰富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发现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的“反差”,挖掘本则新闻的意义。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夜上海论坛  1.搜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资料,小组内加以整合,完成对奥斯维辛的文字介绍、图片展示工作。

夜上海论坛  2.阅读本文,试着用一句话概况新闻主要信息,体会概括时与标题能否联系。

  3.阅读中及时写下自己的感受,运用刚学过的批注手法记录下自己的宝贵思想。

  一、创设情境:

夜上海论坛  1.学生展示合作完成的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介绍。

  2.如果用一种颜色(色调)来形容二战中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你的选择是什么?为什么会做如此选择?

  二、研读文本:

  1读完课文后用一个词来概括你的感受,并加以说明。

  2.如果把它作为普通新闻,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他给我们传递了怎样的感受?以什么方式表达?参观者的感受怎样?在文章中的作用?

  作者正是传递了一种反差,而这些矛盾的纽结处正是这则新闻的价值,每天数以千计的游览者来到这里,感受同样的恐怖,战栗,震惊,窒息,耻辱,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以一个给有的心态每面对这一切,到底什么样的心态是该有的。

  通过参观者的感受来表述,无需赘述,因为事实本身具有强大的震撼力,这是旧闻。

夜上海论坛  看似千篇一律的参观过程中,作者以敏锐的职业目光捕捉到许多极具新闻价值的种种反差。新闻的思想价值就非同寻常了。

  引导、组织学生寻找反差,分析作用。

  预设反差

  色彩,环境:

  灰色——绿色

  阴暗——明媚

  毁灭——新生

  杀戮——嬉戏

  恐怖——快乐

  恶梦——美好

  人物

夜上海论坛  灭绝人性——羞惭自省

  死亡——微笑

  绝望——憧憬

  感情

  残忍——不忍

  无耻——反省

  遗忘——铭记

  历史——现实

夜上海论坛  最可怕的是亡国先忘史

夜上海论坛  在研究的过程中解决含义深刻的句子。

  方法:小组讨论、发言

夜上海论坛  同学们找到的种种反差恰恰是新闻的细节,是作者在二战后14年,在奥斯维辛每天接待数以千计的参观者的平静生活中的“发现”,和平年代参观奥斯维辛所带给人的强烈的心灵震撼,作者向人们传达的尊重生命,珍惜和平的情感恰恰是这则新闻的价值与意义。

  1.回到色彩的问题,相信大家会替罗森塔尔说出他的答案。

夜上海论坛  小结:作为读者,读这样的文字如果没有任何感受那是情感上的缺失;如果对意蕴深厚的文句领悟不深那是鉴赏理解上的欠缺;假如能够受到心灵震撼,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那就是与作者一起延续了这则新闻新的艺术生命。

夜上海论坛  三、拓展思考:今天学习此文的.意义、价值?

  时间永是流逝,二战的硝烟也渐渐远去,罗森塔尔的思考,德国总理的忏悔却在提醒我们奥斯维辛是人类历史上无法跳过的一页,请将“面对奥斯维辛,我们不该……更该……”的句子补充完整,并以此为开头写一段文字,展现你的思考。(200字之内)

夜上海论坛  预设:面对奥斯维辛,我们不该(忘记、麻木、逃避……)更该(铭记、反思、直面……)

  学生展示

夜上海论坛  结语:余秋雨说,人类是需要废墟的,没有皱纹的老祖母是可怕的;同样,人类也是需要奥斯维辛的,没有伤疤的历史只会催生新的罪恶产生新的苦难。让我们谨以这样的思考纪念400万在奥斯维辛被无情摧残的生命。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写作的叙事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过程与方法】

夜上海论坛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历史,体会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引导学生珍惜当下的和平。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参观者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洞察他们的内心感受,理解参观者的感受,同时体会战争中人类面对的灾难。

  三、教学方法

夜上海论坛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二)初读课文,掌握顺序

夜上海论坛  1.通读全文,找出本篇新闻作品的标题、导语、背景、主体、结尾,并说说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明确:导语(1-3)讲述现在,背景(4-5)回忆过去,主体(6-15)参观苦难,结尾(16)回到现在。

夜上海论坛  2.根据大家划分出的部分,我们不难发现,主体(6-15)参观苦难,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也是体现作者情感的部分,那么参观的顺序是怎样的呢?

夜上海论坛  明确:按照空间顺序,毒气室——焚尸炉——女牢房——不育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夜上海论坛  3.参观者脚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明确:恐怖。

夜上海论坛  (三)抓住重点,体会情感

  1.引导学生划出参观者在参观不同地点时的动作和表情。

  明确:毒气室、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女牢房——“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绞刑室——“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

夜上海论坛  2.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我们刚刚找到的那些句子,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参观者怎样的心理状态?想想作者为什么没有直接去描写这些地点,而是通过参观者来表现集中营恐怖的。

  明确:

  (1)参观者无不惊恐万分。

  (2)运用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这种恐怖的气氛,比直接去描写给读者的冲击力更大,读者便不由自主的进入了参观者的情境。

  3.回到开头的部分,作者连用四个“不该”,读一读并体会其中的含义有哪些。

  明确:将奥斯维辛现在的美好与奥斯维辛过去的'痛苦相联系,用“不该”二字进行连接,形成鲜明的对比,历史上的奥斯维辛与现在的奥斯维辛反差越大,就越让人无法接受,也暗示着读者不要忘记那个伤痛。

夜上海论坛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学过本课,谈谈自己对于战争的理解。

  2.观看与二战相关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拉贝日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影评。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新闻的内容要素和结构特点;理解作者独特的写作视角,把握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标:

夜上海论坛  培养学生准确、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及新闻写作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把握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和深远内涵,正确引导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正视历史,正确理解法西斯的罪恶,不要忘记历史,珍惜现在和平安定的生活;培养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法西斯的罪恶;培养学生准确、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及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习惯。

  2.教学难点

夜上海论坛  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视角;掌握新闻写作技巧,学会新闻写作。

  三、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

  1课时

  2、教学策略

  图文情景创设法

  取镜采景法

  导学法

  强调对比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夜上海论坛  利用多媒体工具展示一些见证奥斯维辛集中营罪恶的图片和文字,烘托气氛,让学生先动情,为课文讲解奠定感情基调,帮助学生更准确的把握作者的情感。

  (二)课题与作者

  1、作者简介

夜上海论坛  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他被一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他为报纸注入新的活力,增添了一个每天出版的经济栏目和若干有关体育、周末休闲和科技的栏目。并且有自己独特的报道风格。本文则在1960年获得美国新闻最高新闻奖--普利策奖。

夜上海论坛  2、奥斯维辛集中营: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营内采用毒气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高达250万。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夜上海论坛  (三)整体感知--动情

  以带问默读的方式进行整体感知。

  主导问题:1、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记者为什么还要去报道,这个题目取得好不好?

  明确:①“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②“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③取得好,充满悬念的否定句,以欲情故纵之笔引起读者兴趣。

  2、读了课文之后,你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是怎样感受到的?

  明确:恐怖、惨绝人寰。在作者描写的游客惊恐、害怕的表情中感受到的。

  (四)课文赏析--动心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赏析课文:精巧的视角、精彩的细节、精炼的语言。

夜上海论坛  1、精巧的视角

夜上海论坛  选取一篇普通的短新闻,先让学生自己分析它的写作视角。

  新华社电昨晚十点,北京新华路中段一家KTV发生特大火灾,造成6人死亡,12人受伤,其中3人伤势较严重。目前,还不清楚火灾原因,警方正在全力调查。

  明确:写作视角是客观报道、零度写作。

  零度写作:来源于法国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195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写作的零度》。现在多指作者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完全是机械陈述。但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多见于新闻写作。也就是客观报道。

  然后再与本文的写作视角进行对比。

夜上海论坛  明确:本文的写作视角很特别,不同于以往新闻的写作视角,在客观叙述的基础之上还有作者浓烈的主观情感,突破零度写作的传统模式。

  弄清了写作视角后再来看看这种独特写作视角下的具体内容,采用取镜采景法,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位摄影师,自己去抓拍镜头,体会作者的感情,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们的表情,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①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②拥挤的囚犯宿舍--“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③遇难者的鞋子--“…一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夜上海论坛  ④执行绞刑的地下室--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人们感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灭绝人性,令人发指!

  2、精彩的细节描写

  课文的细节描写渗入了作者浓烈的情感,也是独特写作视角的深入体现,采用导学法。

  ①课文中还有好几处写到了与奥斯维辛集中营不相称的事物,如第八段写到:“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请思考一下,这样的一种反差和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将这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毁的,正义必定战胜邪恶,连这种地方都能开出胜利之花,正义之花,地球上还有什么邪恶不被打倒呢?

夜上海论坛  ②在这里作者突出的描写了这个姑娘的形象,“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暖和地微笑着”,作者通过这样的一位女孩要表达什么?

夜上海论坛  明确:美和善就是这样被蹂躏、被践踏和毁灭的,活着的人应该永远铭记纳粹的罪恶。

  ③课文开头写集中营所在地“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和平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内容上,以明快的景物,欢乐的小孩反衬集中营当年的暗无天日惨绝人寰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遇难者的怀念。如果他们能活到今天,就能享受到这一切,这样写有悲上加悲的效果。结构上,使文章更加完整,同时也照应了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实乃愤激之言,首尾写平静的景物,暗示作者内心汹涌澎湃。

  3.精炼的语言

  这则新闻开头和结尾的语言如散文诗般的优美,新闻主体的语言又不乏反讽和凝练,此处采用导学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首先引导学生品味如诗般的语言:

  在布热金卡

  最可怕的事情是

  这里居然

  阳光明媚暖和

  一行行白杨树

  婆娑起舞

夜上海论坛  在大门四周的草地上

  儿童在追逐游戏

  在布热金卡

  本来不该有

  阳光照耀

  不该有

  光亮

  不该有

  碧绿的草地

  不该有

  孩子们的嬉笑

  在奥斯维辛

  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

  这里

  阳光明媚

  绿树成阴

  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夜上海论坛  其次引导学生品味精炼的语言。

  ①“参观者默默的迈着步子”,仔细揣摩“默默”二字,你能感受到什么?

夜上海论坛  明确:参观者的心情十分沉重

夜上海论坛  ②“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注视着参观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故意把视点颠倒,创设了真实的现场感,让人身临其境。

  ③仔细体会“够了”二字的情感并说说它简而味永的作用。

  明确:点到为止,却余音袅袅,其中蕴涵了丰富的情感:对受难者目不忍睹,耳不忍闻;对法西斯分子的痛恨;对历史悲剧不再重演的祈望;对和平自由长存的美好祝愿,这二字可谓简而味永。

  (五)课文总结

夜上海论坛  首先学生试总结课文的主题。

夜上海论坛  明确:①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

  ②对受害者的哀悼,对历史的反思。

  ③提醒大家“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夜上海论坛  老师再总结课文。

  (六)布置作业--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夜上海论坛  1、观察身边的新鲜事,写一则短新闻。

  2、课后观看一部反映奥斯维辛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并写观后感作为本周的作文,字数不限,要有自己的真情实感。

夜上海论坛【《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相关文章: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说课稿06-3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11-25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高一语文教案01-14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06-24

没有什么不同作文04-27

没有什么能阻挡我前进06-16

没有什么比四季更美了!04-23

没有什么不同作文(通用27篇)08-08

没有什么不可以改变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