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管仲的功与过

时间:2022-03-17 12:02:11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管仲的功与过

夜上海论坛  管子是齐国得以称霸的伟大功臣,可是历史上对于这一人物却褒贬不一,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管仲的功与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先秦诸子的地位不可谓不高,但大多是坐而论道的布衣之士,笔下纵有千言,手中却无寸柄。如孔子长期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却无功而返,直到56岁时才当上鲁国的大司寇,代理宰相职务,惜为时仅3个月,根本不可能积累丰富的从政经验。荀子也只当过一次地方小官,没有全面治国从政的实践。孟子曾经向齐宣王、梁惠王反复宣传自己的治国理论,却被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不受欢迎。至于韩非子、墨子等等更是远离庙堂。由于他们没有从政的实践,当然也就无力贯彻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更无法检验自己学说的正确与否。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不能不让人为之惋惜。

  在先秦诸子中,管仲和商鞅大概要算是例外了。他们二人不仅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而且身居要职,手握重权,因而有可能贯彻自己的政治、经济主张,实践自己的理论。实践的结果,也大获成功,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理论的正确。若细分一下,商鞅虽然在事业上成功了,但从他个人的角度来看又是失败者(最后被保守势力车裂而死);而管仲则不然。他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霸中原,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管仲在位的时间更是长达40余年,功成名就,既是学识丰富的思想家,又是政绩斐然的政治家。这在先秦诸子中也可说是独一无二了。

夜上海论坛  从前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当然是夸大其辞。依笔者之见,一部《管子》倒真可以作为治理国家者重要而有益的参考。该书有三分之二的内容涉及经济问题,所论范围也十分广阔,诸如对外贸易、宏观调控、价格、市场、货币、垄断等等,几乎把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包揽无遗。因此,也可以说,《管子》是一部古代的经济学全书。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和管仲本人早年的经历有关。据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管仲曾与鲍叔牙合伙经商。正是早年的经商实践,使他积累了许多关于经济方面的感性知识,为日后治理齐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夜上海论坛  管仲担任齐国的宰相以后,立即向齐桓公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又说:“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即使在今天,“以百姓为天”、“以人为本”这样的话也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而管仲在2600多年前就能够提出如此深刻的政治理论,实在是非常可贵的。

夜上海论坛  为了贯彻“以百姓为天”的治国理念,管仲又提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为了顺民心,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富民、利民的措施,因而使齐国的经济繁荣、民风纯朴、综合国力空前强大,为齐桓公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他还非常强调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名言就出自这位大思想家、政治家之口。从此以后,这句名言被中国历代进步的思想家反复传诵不已,也为历史上一切开明的政治家奉为圭臬。管仲治齐的辉煌业绩赢得了孔子的极高评价:“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俗言:“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管仲当然也不例外。孔子在高度评价管仲功绩的同时,也不无遗憾地批评他在执政的后期,个人生活太奢侈、讲排场,有违“礼”的原则,有僭越之嫌。因此,孔子讥曰:“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这是其一。其二,管仲更为严重的过失在于,他在位期间,没有安排好接班人。对于这一点,宋代的大思想家兼文学家苏洵在《管仲论》里分析得非常深刻。简而言之,就是:当管仲病危之时,威公(即齐桓公)问之相,他仅仅指出:竖刁、易牙、开方三人非人情,不可近,却没有举贤者以自代。殊不知当他去世之日,正是这三人弹冠相庆之时。由于出现了权力真空,这三个家伙便共同挟持齐桓公,为所欲为,倒行逆施,使管仲苦心经营40多载、已然好端端的齐国顿时大乱。尤为可叹的是,曾经叱咤风云、威风一时的齐桓公,最后也惨死在这伙人手里。真是令人扼腕而叹!这个结果,无疑是一大历史悲剧,也是作为杰出政治家的管仲留给后人的一大教训,值得后人深思!

  拓展

  管仲的历史故事

  管仲的身份有很多,他是出色的政治家,历史上管仲相齐,辅助齐桓公公子小白,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他是精明强干的商人,和鲍叔牙一起合伙经商,赚得衣钵满盆。家财万贯是个成功的商人,高居相位又是一个成功的丞相。孔子曾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连孔夫子都感叹道,要不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我们恐怕都要成为,蛮人统治披散头发的老百姓了。

  齐国的强盛管仲功不可没,他的一生经历充满传奇,功绩卓着,扶助齐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尊王攘夷”,作为中国最出名的政治家之一,管仲开创了自周统一以来,中原少有的安定团结局面。管仲(约前725——前645年),名夷吾,字仲,谥号敬,史称管子,出生于颍上(今安徽颍上县),春秋时代的政治家,哲学家,周穆王的'后代, 被尊称为“春秋第一相”。《论语》、《史记》、《管子》、《左传》、《管仲传》等都有大量关于管仲的记载。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管仲终于成为了齐国上卿即丞相之位,被誉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他的一生极富有传奇性,尤其是他和鲍叔牙的故事,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

  管鲍分金

夜上海论坛  众所周知,管仲的出身并不好,从小家境贫寒,二十岁左右的时候认识了鲍叔牙,二人商量做点小生意,鲍叔牙十分通情达理,他知道管仲家里没什么家产,因此在合伙做生意上,鲍叔牙资金出得多一些,管仲少出些。小生意渐渐有起色,赚了点小钱的管仲没有将二人合赚的入账,而是先还了自己的债。

  更离谱的是,在年底结账分红的时候,鲍叔牙还把自己的一半都给了管仲,虽然鲍叔牙的伙计都看不惯管仲的行为,鲍叔牙却说管仲比他更需要钱,和管仲合伙做生意就是想帮助他走出困境。 由此可见,鲍叔牙对管仲的情义,鲍叔牙一直认为管仲是个人才,对管仲一如 既往地好。

  一同参军

  两人一起做生意,甚至在后来参军也是一起去的。后来齐国和邻国交战,他俩一起奔赴战场,两军一交锋就呈现白热化状态,打得不可开交。而在冲锋的时候,管仲总是躲在众人的后面,跑得很慢,待撤退的时候,管仲却又远远跑在军队的前面,当兵的都为他不齿。只有鲍叔牙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为管仲解释,鲍叔牙说管仲家里有老人,他是一个很孝顺的人,他之所以这么做是不忍心抛下家里的老小,他要活着尽孝道。管仲听了鲍叔牙的这番话,感动得流下了泪。没过几年,管仲的母亲因病去世,管仲果然如鲍叔牙所说,尽心竭力作战为国家效力,很快就得到了提拔 。

  管仲后来之所以能相齐成霸,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管仲晚年曾感动地说:“我与鲍叔牙经商而多取利,他并不认为我贪心;同鲍叔牙谋事,我把事情办糟了,他也并不认为我愚蠢;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跑,他并不认为我贪生怕死;我做官被驱逐,他不认为我不肖;我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忍辱,他不认为我不知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不管他人怎样说管仲的不是,鲍叔牙都竭力维护,于是管仲感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中国成语中的“管鲍之交”,即源于此。

  管仲在鲍叔牙的举荐下,与齐桓公冰释前嫌,并尽力为齐国效力,功绩卓着,扶助齐桓公“九合诸候”、“一匡天下”、“尊王攘夷”,尤其是管仲在做了丞相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大力发展经济,他认为治国必先富民,人民生活有了改善才会使国家的国力得到提高。于是,“仓廪实则知 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传世名言便由此而出。而对外管仲施行尊王攘夷的策略,直接让公子小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夜上海论坛  由此可见,管仲从政之所以能够成功与他个人的聪明才智分不开,最重要的是他有一个生死之交——鲍叔牙。若非他,恐怕管仲还是鲁国的一个无名小卒。

【管仲的功与过】相关文章:

名人故事: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牙11-05

经典的寓言故事管仲预见05-26

管仲预见古代寓言故事04-10

管仲荐相寓言故事01-31

管仲辅佐齐桓公名人故事11-05

政治家名人故事:管仲楚国购鹿计04-09

农民工的苦与泪,谁有关注过励志故事02-28

“文言诗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01-08

礼仪是做人的基本功作文03-07

梅兰芳练跷功的名人故事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