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如意”最初用作“痒痒挠” 古人拿在手里随时挠痒

时间:2022-08-03 10:55:37 国学常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夜上海论坛“如意”最初用作“痒痒挠” 古人拿在手里随时挠痒

  如意,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工艺宝品,外形和灵芝相似,一般由玉或黄金材料制成,象征着顺心如意。小编带来的“如意”最初用作“痒痒挠” 古人拿在手里随时挠痒。

  “如意”最初用作“痒痒挠” 古人拿在手里随时挠痒

夜上海论坛  故宫藏“木嵌各种玉石瓜果灵芝式九九如意”

  当年刚看到电视连续剧《甄嬛传》的时候,我第一反应就是:靠谱。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细节非常到位。比如:该剧中,王公大臣或者太后妃子之类的人,手里常常拿着一柄东西。这柄东西不显眼,但读过历史的人可以马上分辨出来:那是“如意”。在古代,如意是一种全民普及的物品。王室公卿家里肯定要有几件如意,平民百姓家中亦常见。

夜上海论坛  但在今天,知道“如意”这种东西的人不多了。那么,如意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它是怎么来的?在中国古人的生活中起过什么样的作用?又是怎么没的?

  来历:你说是武器我瞅像权杖

夜上海论坛  “如意”,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你若有机会到北京故宫,会看到形式各异的“如意”。其大致形状就是一个柄,柄上安一个头。这个形状很像锤子!但如意的性质与锤子截然相反。同样是刀,一个人手拿杀猪刀向你走来,你会看到满脸煞气;如果他拿的是水果刀,你就明白他是要削水果给你吃。同理,有人掂个锤子跟你聊天,你一定想着赶紧离开,若是他(她)拿着一把如意,彼此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如意的粗线条类似锤子,但比锤子妩媚得多,其柄有扁有圆,或直或弯。

  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的形状以柄首呈屈曲手掌式为主流。这种创造的构思,可以理解为人的意志的外延。而手形如意演变成卷云形、灵芝形、心字形及团花形如意,是唐以后的事。富贵人家的如意,材质有金、有玉、有银、有铜、有沉香木,贫寒人家就只能用用竹子和普通木头了。

  如意的来历,说法不一。

  有的说源自印度佛教。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如同臣子觐见皇帝时手中捧着的笏板,今天下属见上司时必拿的笔记本一样。

  也有的说,如意最初是一种武器,或者是带护手的短剑。喝酒碰杯,本为预防敌人在酒中下毒,借碰杯之机把酒洒到对方酒杯中一点,后来成了礼仪,如意大概也是如此,逐渐由武器变成了伴手物。

夜上海论坛  不过,更多的人认为,如意是痒痒挠的变种。北宋释道诚在《释氏要览》中记载:“如意,梵名阿那律,秦言如意。《指归》云,‘古之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刻作人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所不到,用以搔抓,如人之意,故曰‘如意’。”开始是痒痒挠,后来不断装饰,改变花样,称呼也由通俗的“不求人”变成文雅的“如意”。这个说法,应该更可信。因为我国古时卫生习惯不同于现代,即使皇室条件优越些,也难保证天天洗浴,弄个“如意”在手里,方便随时搔痒。

夜上海论坛  也有人认为,如意更像一柄权杖。掌权者挥斥方遒,手里自然需要一柄道具。但羽扇或手杖的实用性太强,恰易掩盖了道具的象征意义,到了最后逐渐演变为没有实际意义的如意。而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手里拿着一点东西,就像抓到了水中的稻草,或多或少总会产生一点安全感。

  为什么“如意”消失了呢?我觉得,这与其材质和装饰越来越艺术化,实用性越来越差有关。一种东西,多少总要有点用,如果一点用都没有,即使再艺术,名称再好听,最终也要被淘汰。当然,卫生条件的改善或许也是“如意”出局的原因。

  说法:频频入诗画渐渐远人间

  在古代,如果说油盐酱醋是一种生活必需品,那么如意则是另外一种生活必需品。日日相伴,难免不拨动诗人们的情怀,歌之咏之。自古以来,在诗歌中提到如意的,比比皆是。

夜上海论坛  唐朝孟浩然在其《悼正弘禅师》中写道:“池上青莲宇,林间白马泉。故人成异物,过客独潸然。既礼新松塔,还寻旧石筵。平生竹如意,犹挂草堂前。”挂在草堂前面的,是禅师当年用过的“竹如意”,他的朴素和清贫,犹如“竹如意”一般,让人留恋怀想。没有这件竹如意,我们还拿什么怀念他?

  古人山居,离不开柴扉野犬,而屋子里的摆设,自然也少不了如意。李贺在《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中这样描述:“扫断马蹄痕,衙回自闭门。长枪江米熟,小树枣花春。向壁悬如意,当帘阅角巾。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土甑封茶叶,山杯锁竹根。不知船上月,谁棹满溪云?”李嘉佑的《题道虔上人竹房》与此如出一辙:“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手持如意高窗里,斜日沿江千万山。”

  在更具悲悯情怀和平民意识的杜甫那里,如意又具有了另外一番含义。他在《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中写道:“汝迎妻子达荆州,消息真传解我忧。鸿雁影来连峡内,鶺鴒飞急到沙头。峣关险路今虚远,禹凿寒江正稳流。朱绂即当随彩鹢,青春不假报黄牛。马度秦关雪正深,北来肌骨苦寒侵。他乡就我生春色,故国移居见客心。剩欲提携如意舞,喜多行坐白头吟。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武夫仗剑,文人执笔,普通百姓高兴起来,就只能拿着如意手舞足蹈。此时的如意,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痒痒挠,而是不可或缺了。双手空空地舞蹈,样子实在太傻,非得有一柄如意不可。

  唐人吟诗,宋人作词。在宋人的长短句中,如意仍屡屡出现。杨无咎的《水龙吟》中写道:“当年谁种官梅,自开自落清无比。一朝惊见,危亭岑立,繁华丛里。知是贤侯,有难兄弟,素书时寄。纵舞携如意,吟搔短发,无从诉、心中喜。却对斜枝冷蕊。似於人、不胜风味。冰姿斜映,朱唇浅破,欣然会意。青子垂垂,翠阴密密,尤堪频憩。待促归禁近,邦人指点,作甘棠比。”他的“携如意舞”跟杜甫相比,风花雪月的成分增添了许多。

夜上海论坛  宋人陈允平也写过一首《水龙吟》:“晓莺啼醒春愁,粉香独步千红地。庭闲散缟,林空翦雪,鸥惊鹤避。妒月魂凄,行云梦冷,温柔乡闭。渐黄昏院落,清明时候,东风里、无情泪。织翠玲珑叶底。倚阑人、玉龙休吹。残妆微洗,芳心微露,昭阳睡起。恨结连环,舞停双佩,水晶如意。倩蜂媒、聘取琼花,细与向、尊前比。”这里的如意,高贵得超凡脱俗,离烟火人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故事

  和珅送如意给嘉庆通风报信

夜上海论坛  “如意”两字,充满着人们对美好的期盼与向往。也正因为这两个字,如意成了可以随时拿来送人的礼物。史载,满洲旧俗,凡值年节,必进“如意”于朝,取“吉祥如意”之彩头。而嘉庆皇帝即位后,曾发布一道上谕,禁止王公大臣进奉“如意”。他说:“诸臣以为如意,在朕观之转不如意也。”原来,乾隆立嘉庆为太子时,和珅第一个得到消息,赶紧送了一柄“如意”给嘉庆通风报信。嘉庆即位后,担心和珅将此事泄露给史官,万一载入史册,将为后人耻笑,遂下达禁奉之谕,是为釜底抽薪。而他的老爹乾隆刚刚去世,他便迫不及待地整肃和珅,不知是否与此也有关系?不过,《述庵秘录》中载:“太后帝生辰三节,王大臣督抚等例进如意(督抚现任者有此制,开缺不能)及贡物,由内务府内监等递进”,此处的“太后帝”指的是慈禧和光绪。看来,嘉庆的政策并没有延续下去,他死以后,“如意”又成了必进之物。

  光绪选后妃 手有如意心难如意

夜上海论坛  光绪皇帝也有一则与如意有关的故事。据说,当年光绪选妃时是由慈禧包办的。最后入选的五人分别为慈禧太后的弟弟、副都统桂祥的女儿,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礼部左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当时在场的太监唐冠卿事后有一份细致的描述:“选后是在体和殿,事前准备了玉如意一柄,绣花荷包两对,谁收到玉如意就是皇后,收到荷包为嫔妃。光绪手持玉如意来到德馨的长女面前,刚要交给,慈禧太后大声说‘皇帝!’并暗示光绪将玉如意交给桂祥的女儿。光绪无奈,只好照办。慈禧强迫光绪选择了并不喜欢的皇后,又担心德馨的女儿,一旦选入嫔妃,必有夺宠之忧,于是不让光绪自己再选,直接授意将荷包交给长叙的两个女儿。”如意作为道具的功能,在这里再度呈现。

  有时候,人都可以成为道具,何况如意呢?

  作为最早的痒痒挠,如意是怎么一步步走进殿堂的?

夜上海论坛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玉器文化历史的国家,从几千年前开始,中国的先民们便开始使用玉石制作器具了。在最开始的时候,玉石和其他石材并无区别,不过随着文化的'发展,玉石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其也成为了最重要的礼器材料,逐渐和生产脱离。

  而在众多玉石制品中,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便是玉如意了,这不但因为它有一个吉祥的名字,还因为它是如今存世量最大的玉石工艺制品,在清朝时达官显贵的手中几乎都有一把如意,清朝的皇帝们更是如意的重度爱好者。

夜上海论坛  那么如意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会成为最受欢迎的艺术品?其背后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

  玉如意

  一、如意的起源

夜上海论坛  如今我们看到的如意基本都是以艺术品的身份出现的,人们会将其当做一个摆件或者拿在手中把玩,似乎其并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不过玉如意在刚刚出现的时候其实是有专门的功能的,那就是帮助人们搔痒。

  在宋人吴曾的《音义指引》中是这样解释如意的来历的:

  如意者,古人爪杖也,或骨角竹木削作手指爪,柄可长三尺许,或脊有痒。手不到,用以搔爪,如人之意。

  根据史书的记载,从秦汉时代开始,中原地区的汉人就发明了专门用来搔痒的工具,并将其命名为搔杖。这种工具的长度要比我们现在见到的如意更长,这是为了更好地够到背后的大部分区域。

夜上海论坛  现在的痒痒挠

夜上海论坛  为了更好地起到搔痒的作用,搔杖的柄端多为手指的形状,不过也有灵芝形、云形或者心形的特例。

夜上海论坛  那时搔杖的制作材料也是五花八门,其中最常见的是骨制以及竹制,因为其成本较低,因此百姓也能用得起。不过那时的富贵人家也已经会用玉石制作搔杖了,这便是玉如意最早的雏形。

夜上海论坛  为了能够更好地起到搔痒的作用,古代的搔杖和我们如今看到的如意一样,其头部都会呈现出弯曲回头的形状。

  在中国古代有着“回头即如意”的说法,这是一种来自佛教的智慧,提醒人们放弃不必要的欲望,寻求内心的宁静和释然。

夜上海论坛  手持如意的佛像

  因此人们便开始将搔杖称为如意,这不但是对于佛教智慧的诠释,也有“如人之意”的内涵。人们对于这个新称呼十分满意,如意的叫法也就逐渐替代了搔杖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开来。

  除了这种比较公认的说法之外,也有人提出如意的来源其实是古代文臣上朝的时候所持笏板的衍生物。

  在古代的时候大臣在和皇帝交流的时候不便直视,便手持一平薄宽版入见,这样不但可以防止直视,还能在上面记录奏章内容,方便工作。

  手持笏板的朝臣

  由于笏板乃是朝堂上的物件,因此其材料也比较考究,玉制笏板就是十分常见的一种,这也是人们将其和玉如意联系起来的重要原因。

夜上海论坛  不过笏板的外形和如意差距很大,因此这种说法并不流行。

  在笔者看来,提出笏板起源说的人只不过是为了提高如意的“历史地位”,希望将其和古代的王侯将相联系在一起,其可信度远不如搔杖起源说。

  二、如意地位的攀升

夜上海论坛  在搔杖改名如意之后,其也就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前面我们提到如意的出现和佛教文化的流入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其在社会上开始流行的时间也和佛教大规模传播的时间十分相近。

夜上海论坛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文化的大发展,如意也成为了一件在名士之间的流行品。

  那时的文人雅客们经常会随身带着如意,不但可以用来搔痒,在他们吟诗作对的时候,也会用如意击打节拍。

  风流的魏晋名士

  文人们的喜爱让如意的地位水涨船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精美的材料制作如意,那时虽然百姓们还在使用竹制的搔杖,但是贵族手中的如意已经变成大多变成玉制或者金制的了。

  而且这些人的如意也不再使用之前最常见的手指形杖头,而是用佛教文化中比较流行的祥云头,这样的形象在当时的壁画中也经常出现。

夜上海论坛  而如意和权威的联系在这个时候也已经逐步建立了起来,在南北朝时期不少将领们已经开始将随身携带的如意当做自己的信物。

夜上海论坛  比如名将韦睿在徐州之战中,就曾经用如意指挥战斗,这也让如意的地位进一步上升。

  手持如意的韦睿

  从隋唐时期开始,如意便已经逐渐脱离了其最早的搔痒功能,变成了一种单纯用来欣赏把玩的艺术品,如意的尺寸因此变得更小,而且能工巧匠们也开始在如意上进行雕刻,为其赋予更多的文化含义。

夜上海论坛  在如意文物上,最常出现的是和“福”字谐音的蝙蝠图案,或者有着美好寓意的祥云、寿桃图案,体现出中国先民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夜上海论坛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如意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大家都愿意买来这样一个代表喜庆吉祥的物件摆放在自己家中,这让中国的如意文化得到了蓬勃发展。

  辽代水晶如意

夜上海论坛  而真正将如意发展推向最高峰的则是清朝皇室,他们在入关之后对于如意的喜爱,让其在艺术品中的地位达到了极盛。

  三、清朝皇室对于如意的推崇

  对于清朝皇室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于如意,一般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夜上海论坛  其一认为满清皇室在入关之前,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而如意是佛教的常用法器,梵语也称“阿娜律”,清朝皇族为了体现对于佛法的重视,便经常随身携带如意,对于如意的图案和材质也十分重视。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满清统治者是在入关之后,由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才开始注意到如意的。

  比如满清皇宫中第一次大量摆放如意是在康熙一朝,假如满清政府在入关前就十分重视如意的话,那么如意理应流行得更早。

  相对于第一种说法,笔者是比较认可后一种说法的,这从故宫中发现的如意图案中也可以看出端倪。在清朝乾隆年间制作的如意上,最常见的纹饰是蝙蝠纹与梅花纹。

夜上海论坛  饰有蝙蝠梅花纹饰的如意

  在这些如意上,蝙蝠都是以五只为单位出现的,这是因为在《书经》中,认为福共有五个方面,分别是“寿、富、康宁、修德、考终命”。

  而这五只蝙蝠就相当于福气的五个分支,他们一同出现便是我们常说的“五福临门”。

夜上海论坛  梅花则自古以来就是君子高洁品行的象征,再加上其花朵也有五瓣,也有五福之意。在蝙蝠和梅花的旁边,还有陪衬的寿桃纹以及流云纹,分别寓意“流云百福”以及“福寿双全”,这也让这支如意的文化内涵得到了极大丰富。

  而这些寓意,几乎都是世俗化的美好诉求,和佛教文化中的概念相去甚远,这些便足以说明清朝皇室对于如意的喜爱理应是受到了汉民族文化的影响。

  不过皇宫中的如意在设计的时候,还是会有体现皇权的小心思,其中工匠们最常使用的特殊图案是海东青。

夜上海论坛  这种海东青是东北满族的最高图腾,有万鹰之神之称,将其放在如意上也是为了凸显皇室的尊贵地位。

  乾隆时期生产的如意

夜上海论坛  乾隆皇帝在位时,几乎随身携带如意,为了方便其把玩,故宫中的各个角落中都摆满了精美的如意。

夜上海论坛  据说乾隆在和大臣交流的时候如果手边没有如意,就会情绪不高。假如如意在手,那就会文思泉涌,说不定他的那些诗词都是在如意的激发下催生的。

  喜爱如意的乾隆除了自己把玩之外,也会将如意赐给王公大臣们,他的宠臣和珅就有无数把精美的如意。这样的风气让如意也成为了权势的象征,这让如意超越了其他的工艺品,成为了全国百姓趋之若鹜的“富贵之物”。

夜上海论坛  因此清朝时中国的如意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峰,这也是为什么在所有工艺品中,如意的传世量是最大的。

夜上海论坛  不过随着清王朝的没落,皇权的地位一降再降,曾经代表皇权的如意也不复往日荣光,虽然其依然拥有美好寓意,但是失去了权势加持的它们还是失去了百姓的追捧。

夜上海论坛  如今随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如意这种历史悠久的工艺品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由于其包含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美好期待,因此其在拍卖市场上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追捧。

  清珊瑚万字云蝠纹如意

  不过有些人为了抬高如意的价位,往往会将封建时代的身份等级和如意强行联系在一起,鼓吹人们可以通过购买文物如意做“人上人”。

  这种开历史倒车的行为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也和如意美好的文化内涵背道而驰,希望大家能够擦亮眼睛不要上当。

【“如意”最初用作“痒痒挠” 古人拿在手里随时挠痒】相关文章:

美女,下次把手机拿在手里日志04-26

挠痒痒幼儿园小班艺术教案12-28

幼儿园托班活动《动物挠痒痒》教案01-16

幼儿园小班艺术《挠痒痒》教案设计12-25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挠痒痒》(通用11篇)07-22

随时的近义词07-29

随时学习03-03

随时屏保06-03

随时学习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