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时间:2024-02-20 16:45:4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夜上海论坛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夜上海论坛  当阅读完一本名着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夜上海论坛  《教育走向生本》,本书作者郭思乐。郭思乐:广东梅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基础教育学科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教育走向生本》结合作者所开展的从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直到生本教育的实验研究。对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产生背景、哲学思考、主要观念和操作体系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作者对生本教育体系与师本教育体系作了系统的比较研究,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观、伦理观和行为观,探讨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法论、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着。

夜上海论坛  书中这样写到,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我们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培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地对儿童剪裁、修剪、打磨,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然而,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身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我们发现所谓的基础知识,其实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种是人类规范的、作为学生后续学习中的工具知识,如汉字。第二种是人类发现的规律。但这类知识与必备工具的知识不同,首先它出现的频率没有必备的工具知识高,而且知识的约定性或规定性不如工具知识强烈。其中有一部分知识仅是在理想状态下成立的,它必须与其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在实际情景下使用。第三种知识是经验性的,如如何写景,如何写文章,等等。第四种是在教育教学的运作中产生的应考的技术性知识。基础教育的教育阶段一结束,它就消失了。只有第一层次才列入我们不得不教授的视野,其他都可以由学生主体去完成。

夜上海论坛  着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下了他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