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离骚读后感

时间:2023-12-06 07:34: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离骚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着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离骚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离骚读后感

  离骚读后感 篇1

  千百年来,离骚的韵味始终在悠悠天地之间飘荡,它的味道始终这般浓郁、这般馨香。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绝伦的文化魅力,更是一股强烈的爱国气息!然而,它却又是如此的悲,总使我们心头打颤。

  他,是古帝高阳的后裔,有着高贵的血统。他,多么希望君主能够从“尧舜之耿介”,可佞臣满朝,遍地是苟且偷安的小人,这堵厚厚的墙,他如何能穿破,这个变质的朝廷他如何能拯救。“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这是几乎恳求的劝谏,多少句无奈的为什么,也只有天地能数清了吧!那个时代,他,无可奈何。明知道忠义直言换来的只有死路一条,可是“民生之多艰”,他如何能装作未见,他不能,他唯有坚毅地选择“虽九死其尤未悔”。一场悲剧,永恒的悲剧!

夜上海论坛  回首这块经历了五千年历史沧桑的土地,千百年间,屈原的悲剧又何其少?是的,我们早已经数不清了。这块土地经历过太多的.悲剧,一次次贬谪,一次次流放,其间有多少悲剧爱国?那个时代,那种制度,给这块土地带来了太多的坎坷太多的悲剧。多少生命为它而葬,其间有满怀热情的革命者,有勇往直前的战士,有看不惯佞臣小人的有志之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死是一场悲剧,那个时代造就了悲剧爱国。

  然而,对于现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来说,“悲剧”这个词似乎也只是在莎士比亚的戏剧里的了。那一段人生、一片土地、一个社会、一个时代的悲剧对于我们,太陌生、太遥远,就如同一个新生儿面对一个复杂的社会那般陌生。

夜上海论坛  炎炎夏日,艳阳当空,本该是难熬的日子,可广厦庇护下的我们,躲在空调下,嘴里叼着薯条,耳朵里塞着耳机,眼前是新版漫画……历史有多悲多痛、多么发人深思,早已不被察觉、不被关心,历史在这里似乎是被遗忘了。

  富足的生活,遗忘了历史,爱也不再刻骨铭心了,我们甚至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这块国土、如何去爱它。爱的方式错了,即便再爱,那也只能使错爱。历史的教训,曾记否?那场浩劫,那段错爱,导致了那一代人的悲剧。我们似乎看到了屈原悲剧的影子。那是一场无法挽回的错误。一场错爱。

  居安思危。

  如今的和谐不代表没有潜藏的危机,越来越多毫无内涵的校园小说、肥皂剧;日益污浊的小河、愈发灰蒙的天空;日益陷落于追名逐利的人们;不断陌生而扭曲的人际关系……

  面对这些,我们还能冷漠、还能无视吗?

夜上海论坛  是的我们不能,我们也绝不会这么做。那么,不要说明天,从今天开始,我们要正视问题,不要冷漠、不要回避。是的,我们能做的并不多,可是,仔细想来,我们能做的却又是很多的!我们可以看有内涵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不去破坏环境,我们可以真心宽容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可以有我们的理想有我们的奋斗,我们可以用我们的一片赤子之心创造崭新的未来……

  我们是幸运的,时代为我们创造了条件,我们的爱不再会重蹈屈原的悲剧。

  那么,让我们学会去爱,学会爱我们的祖国!留下前车之鉴,展望美好明天!

  离骚读后感 篇2

  开学不久,我们在语文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离骚》,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离骚》的语言是相当美的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

夜上海论坛  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或许还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会醒悟。然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真的绝望了。他无法挽救国家,无法使国家强盛,只有看着国家走向毁灭。

  他也不是没有过彷徨的时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既然无法改变,只有选择遗忘。他想尽办法远离这个圈子,然而,他最终回来了。

夜上海论坛  对于他而言,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离开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是否有过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物的关键。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强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个有信念的人。他有信念,然而无法成功。失望、痛心,在这个时候达到了极致。徘徊着,只有一束束美丽的香花,可以略减他的痛苦和失落。

夜上海论坛  换一个角度来想,如果屈原能够顺从一些,或者能够注重一下与那些小人的交往方法,或许就能免于灾难。然而,他根本不是那样的人,做不出那样的事情。他是宁折不弯的人,在他眼中,那不是圆通,而是鬼鬼祟祟、违背原则。他是一个坚定的人,但因为他只注重自己的坚定信念,所以只能一事无成。既然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就只能逃避。在流放的路上,他开始吟诗作赋。每一首诗篇中,都渗透了几许苍凉和悲壮。或许,是现实的失意,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千古留名的诗人。历经千年以后,再读他的作品,不知道该做何感想。他是幸运的,他写出的诗篇流传千古;但他又是不幸的,终其一生,他也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

  读了《离骚》,我陷入了沉思,幸福是什么样子的?幸福,也许不只是流芳百世、升官发财。幸福,就是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离骚读后感 篇3

夜上海论坛  每每读屈原《离骚》,我都有一种窒息的感觉,屈原对美政的描绘,对明君的追求,以及那种求而不得的绝望,令我感同身受地明了屈原旷世的孤独,生生的执念。楚江边那遗世独立,悲怆怨愤的幽魂,勾起了我几多的感慨!

夜上海论坛  自傲不是错,自傲本无罪。可当你有高贵的出身,有惊世的才华,同时又有白莲般的品质的话。自傲就成了别人喉中刺,眼中钉,肉中瘤了。屈原屈原出身贵族,娴于辞令又明于治乱。本就令人眼红,可偏偏屈原还以“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这样高贵出身自喜,以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才华自傲,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品质自得。又怎能避免陷入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的境地呢?于是屈原失去了楚怀王的宠信,同时失去了屈原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令楚国成为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的理想的机会。屈原的国泰民安,豪情壮志,雄才伟略,爱国热情终于再无用武之地了,他的治国宏图立马变为泡影,一切抱负沉入海底。屈原从天上重重的`摔入深渊,他心中充满了愤懑与绵长的愁苦。屈原不舍,不甘,不屈。他执着地扑向他的理想,从此让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执着带给他的是更深的迫害,更透骨的孤独,更彻底的绝望。屈原的遗世独立注定只能是一个人的翩跹。他的才华,抱负,美德再无人在乎,君王不但视而不见,甚至厌烦不耐,朝廷中找不到一个志趣相投之人, 就连自己最贴心的女伴也劝自己明哲保身“ 女嬃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屈原明白此时应该“及行迷之未远”,“退将修复吾初服”,但作为一个有抱负,有理想,有责 任的君子,他无法做到独善其身。 那么自傲睨视的人,为了理想他上奔下寻, 他次次进言,屡表忠心,可他却连楚怀王的面都见不了。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望后,屈原也开始抱怨君王的不智,“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但无论屈原表忠心还是表怨愤,再无法得到君王的侧目了。他踯躅前行,悲怆的背影,揉碎了多少士子文人、乡野孺妇的心啊。

  屈原反省自己的遭遇而“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开始想要收敛自己的一切才华,抛弃那个耀眼的理想,“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忍辱而活,他转而化解自己“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哪里没有芳草,何必执着于一处呢?但 他明白失去了那个理想,那个刻入灵魂深处的执念,便连自己也丢失了,他可以丢失生命,却不能丢失理想。于是他纵身一跳,跳入了滚滚楚江,用自己的生命祭祀自己的理想。许多人说屈原的死是一种懦弱,其实屈原的死并无关勇敢懦弱与否的问题,而是在于生命的空无与充实的问题,这种对理想执拗地追求、壮烈的宣告、彻底的守望,正如西楚霸王项羽的乌江自刎是对自己判断失误最气吞山河的担当一样,他举动本身就是一种惊天撼地的勇气,足于睨视天地万物。

  对屈原而言, 不管我们理解与否,都不重要了,他在楚江边生生守候着自己的理想,反舔着自己的孤寂灵魂。屈原连同他的理想,因为他的执着,他的守候将与日月同辉。

  离骚读后感 篇4

  “帝高阳之苗裔兮,正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夜上海论坛  《离骚》由忠生忧,由忧生怨,由怨生痛。字字诛心泣血,为君为民。芳草芝兰玉树缀屈原清白之身,奈何奈何,身是血肉躯,心是凡人心······欲留留不得,欲去去不得,枉自伤神!

  不遇文人苦求“聊朝隐乎柱史”,亦希冀君王开眼回心重贤臣。心如此矛盾,去留都不得,伤得肝肠寸断。

夜上海论坛  屈原“隐居以求志“,宋玉处穷而守高,严忌于游仙中寻求解脱,杨雄于学问中枯淡自守······这些文人的选择之中都有一种渗到骨子里的风骚之气。

  古来隐逸者多,或伤于尘俗而避世,或愤于浊世而隐逸,或感于丗事而求仙······其心其人,有可怜之处,亦有可敬之处。

  上天入地遨游求索的仙逸之风归其本原却是在世事浑浊、黑白莫辨之下的避世行为。

夜上海论坛  吉凶倚伏,幽微难明;妖邪横行,乌云蔽日;青天不开,前路茫茫······

夜上海论坛  张衡亦受屈原影响,“悲离居之劳心兮,情悁悁而思归。魂眷眷而屡顾兮,马倚辀而徘回。“但他却又摆脱了屈原的抑郁绝望,”天不可阶仙夫兮,柏舟悄悄吝不飞,松乔高跱孰能离,结精远游使心携“,”游大人以成名“。

  汉代的隐逸文化究其根本乃是楚辞的化身,汉文人做赋多受屈原《离骚》之影响。汉初统治阶层多来自楚地,汉代文人的人生遭际、体验与感受,在很大程度上都能从屈、宋那里找到共鸣而得到心灵的慰藉。

  屈原作《离骚》以抒情寄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常“,”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其香草美人、高洁君子形象入心入骨、再难剔除。

夜上海论坛  王逸在《离骚经序》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娉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屈原打破了现实社会与虚幻的神仙世界的界限,打破了时空限制,糅合神话传说,张开想象的翅膀,上天入地,自由驰骋,为读者展现了一幅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神奇莫测的画面,令人惊叹不已,试《离骚》成为中国浪漫主义的典范。

夜上海论坛  那么,撇开《离骚》华丽的词藻和仙逸之风,它究竟传达了屈原这个落难诗人的什么心语?是什么魅力让它千古流传,感动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夜上海论坛  瑰丽的想象之后是不详的死亡之气和入骨的悲哀。我始终认为逼死屈原的不是现实的'无赖与丑陋,而是想象的瑰丽与随心所欲。

  梦中的世界太完美,他所塑造的君子形象太高洁,凡尘浊世根本容不下这样的清与美。那么,求理想而不得的他,除了死还有什么办法去追随他的梦,去扞卫他的高洁?

夜上海论坛  除死之外,别无他法!

夜上海论坛  他洗不净人心,更洗不净尘世污浊。他能改变的只有他自己,所以他只能一死全身。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在“清”与“醒”之间他义无反顾地将自己谋杀在那场梦里,沉进冰冷的河水里去!

  离骚读后感 篇5

夜上海论坛  关于楚辞,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离骚》;说到离骚,我们最了解的莫过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实说了解,也是最近读了以后联系上下文和注解才知道的,以前虽然学过,但却不甚了解其内涵,只知道有这么一句话经常被人们引用。看看这些大量的来稿,许多教师在要表达自己不断努力进取的意愿时,还都喜欢用这一句话来代替。这句出自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的名句意思是说: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虽然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四处去追求和探索。楚辞读起来并不好懂,也不好记诵,所以如果有人能完整的背出《离骚》,那是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这种以楚地方言为基础的文学体裁,在屈原遭小人污蔑被流放时加工创作成了文学史上独具风格的文学表现形式。屈原在遭人污蔑、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仍不忘楚国的前途和命运,担忧国君身边的小人进谏谗言,将楚国的前途毁于一旦。即使在如此恶劣的生存条件中,仍不改自己的志向,执着于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哪怕“路漫漫其修远兮”,也要“上下而求索”。

  屈原担忧的是整个楚国的命运,思考的是人民大众的.利益,对于自己,却只要“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就满足了,我们在感叹屈原丰富神奇的想象的同时,也为他不慕名利的淡然而折服。联想到如今有些教师的素质,真是令人感到汗颜。前段时间,教师不满绩效工资的发放与公务员有差别,于是以“教师待遇不能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规定为由,抛下班上的学生不管,让学生自习,聚集到有关部门“找说法”。虽然这只是个别地方的个别现象,但却给教师队伍抹了黑,拖了后腿。教师为了自己的物质利益,放着学生不管,故意以自习课消极怠工,这种行为实在不配“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如果说教师们认为自己的付出与收获不正比例,认为自己应该得到更多,我不反对教师们通过某种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在这些教师的方法取舍上我去不敢苟同。因为,他们在维护自己权益的同时却侵害了另一部分人的权益,这一部分人就是学生。教师可以置学生于不顾,找有关部门找说法,那学生又该找谁找说法呢?学生的利益又该由谁来维护呢?教师们在让学生上自习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这样做是在伤害学生,这与那些教师们认为是侵犯了自己利益的人的行为有什么区别呢?

  有人说过:“选择教师,就是选择了清贫。”当你决定成为一名教师时,就注定了更多的是牺牲奉献,是甘于平淡的日子。如果想通过当教师来致富奔小康是可耻的,也是不切实际的。如果这些教师能像屈原那样,无论在如何艰苦的条件下都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放弃,像那些为了学生甘愿牺牲自己生命的教师那样,无论情况多么危及险恶始终心里始终都想着学生,都坚持着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持有的信念,那么,这些教师就应该明白到底“上下求索”的是什么了。

  不仅是教师如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如此。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迷失自我,在喧闹的生活里固守一份执着和信念,多给予一点付出,少问一些收获。

  离骚读后感 篇6

  品鲁迅之作,感慨万千;读冰心散文,细腻委婉;然而,屈原诗歌,给人留下的却是无限激情与对祖国的忠诚!端午节——是中国人的民族节日,为了纪念屈原而产生。有人曾说过:“初读好书,似遇新友,重读此书,似会旧友。”的确如此,第一眼见到《离骚》二字,就觉得这是一本意味深刻的书籍。果然,大约一看后,无法真正明白作者想要通过书来表达的情感。反复斟酌后才略知一二。”宁溘死一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句是我最难忘的一句。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在字里行间充分的透露出作者希望报效祖国,为国家效力的热衷这情,“我委屈着自己的心智,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认同把谴责和羞辱一起承担。”是啊,也许屈原那热血沸腾的心我们终生无法亲身体验,可我相信,就如他所说的:“我不能和今人志同道合,但却心甘情愿沐浴彭咸的遗辉。”好一幅幽美恬静的水墨画卷,好一种看破世俗,红尘的浩荡之气,好一位用生命来铸成宏伟诗篇的屈原。读好《离骚》,你会发现,自己整个心灵都受到了净化还有对情感的升华,没错,面对生活,人生的道路,我们都要持有自己的原则,屈原有“芳与泽其杂糅兮,唯玿质其犹未兮”一说,哪么我们又何尝不可有自己的看法与坚持!读好《离骚》虽没有完全理解,但是,我却知道了为何它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的奇珍瑰宝——它是一部感动人们,激发人们,有强烈艺术魅力的作品。

  读了《离骚》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也许,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

夜上海论坛  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或许还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会醒悟。然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真的绝望了。他无法挽救国家,无法使国家强盛,只有看着国家走向毁灭。

  他也不是没有过彷徨的'时候。”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既然无法改变,只有选择遗忘。他想尽办法远离这个圈子,然而,他最终回来了。对于他而言,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倒在其次。重要的是,离开并非是他的本意。在人的心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是否有过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物的关键。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强大、也最可怕的力量。而屈原,是一个有信念的人。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夜上海论坛【离骚读后感】相关文章:

离骚05-10

屈原《离骚》原文07-05

屈原《离骚》鉴赏12-09

屈原《离骚》译文及注释04-13

屈原《离骚》全文阅读07-05

屈原《离骚》对后世的影响06-05

《离骚》教案(精选9篇)11-01

屈原经典诗歌《离骚》原文及翻译09-21

《离骚》备课教案(精选10篇)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