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

时间:2022-08-23 14:15:50 成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大全

夜上海论坛  在小学语文的考题中,常常会出现类似的题目,要求同学们写出与成语相对应的历史人物,但是对于这样的考题,往往很少有同学得满分。小编今天为大家带来历史经典成语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大全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1

  三皇五帝

夜上海论坛  成语解释: 三皇五帝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三皇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指遥远的古代。

夜上海论坛  成语出处:先秦庄周《庄子 天运》:“故夫三皇五帝之礼法度,不矜于同而预于治。”

  此成语和高平有关,是因为高平是神农炎帝的故里。高平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荟萃、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古城,是中国古代文明和华夏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夜上海论坛  从羊头山山麓发现的李家庄旧石器晚期遗址考证,远古时期高平就有人类定居。在这方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上,中华民族始祖神农炎帝曾经尝百草、育五谷、教农耕,实现了从游牧狩猎到农耕文明的重大转折。高平炎帝陵周边的古地名口口相传,沿袭至今,几乎每一处地名都有一个典故,记载着一个个感人的历史传说。仅高平境内就遗存祭祀炎帝的祠庙五十多处,羊头山上有神农城、神农井、神农泉、五谷畦等遗址,山下有炎帝中庙、炎帝行宫、炎帝陵等遗迹。这些遗迹表明,这里曾经是炎帝尝百草、种五谷,首开农耕文明先河的圣土。

  近年来,每逢农历四月初八,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华人前来祭祀炎帝神农,缅怀华夏始祖。高平炎帝陵先后被国台办、中国侨联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和“神农炎帝文化研究基地”,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的圣地和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家园。这里已经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瞻仰朝拜和旅游观光的圣地。

  黄钟大吕

  成语释义:黄钟,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六种阴律的第一律。后遂以“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夜上海论坛  成语出处:《周礼注疏》卷二十二的“春官宗伯·大司乐。”

夜上海论坛  此成语和高平有关是因为羊头山所产的秬黍。 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朱载堉,是明代着名的科学家、律学家、历学家、音乐家。有“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钢琴理论鼻祖”之美誉。他一生三上羊头山,考察始祖炎帝培植的秬黍,并以羊头山黍定黄钟大吕。

  在我国古代,音律学与度量衡互相关联,乐尺和常用尺是相等的,一尺的长度是以农作物“黍”的排列法进行确定。为了获得标准的黍粒,朱载堉三上羊头山考察、选黍。

  谷物种植使人们的生活有了保障,基于对黍的感恩与尊崇,炎帝以羊头山黍定黄钟,制定了度量衡与乐律。相传炎黄时期度量衡与乐律之典名为《调律历》,只是现已佚。在尧舜禹时代,律历之策已成为当政者之重务之一。目前,制定乐律和度量衡的依据,有籍可循的最早记载在 《汉书》,曰:“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本起黄钟之长。以子谷禾巨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一分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通俗地讲,就是用计算黄钟长度的方法,以羊头山黍谷的中等颗粒为最小单位,横排一粒为一分,10粒为一寸,100粒为一尺(纵黍81粒为一尺),1000粒为一丈,10000粒为一引。把这个长度刻在木板或竹板上,就是度的基本工具。这即是产生“度”的基本方法。《汉书》也同样记载了乐律的制定:“五音之本,生于黄钟之律……以子谷柜黍中者,一黍之广,度之九十分,黄钟之长也,以上党羊头山黍度之为尺,以定黄钟。”是说用羊头山产的黍谷中等颗粒者,横排90粒,其长度为9寸。9寸长的竹管(孔径3分)吹出来的声音就是黄钟之音。相当于简谱 “1”(dao),黄钟的低音调相当于C调。按照古人所说的三分损益法,依黄钟9寸之长度,可计算出十二律的六律六吕之分别长度。

夜上海论坛  可以想象,远古时代的炎帝部落在羊水河畔、羊头山下耕种收获,用羊头山黍粒定长短,或丈量土地,或建造窝居,或裁衣缝纫,用竹管吹奏精准的黄钟大吕之音,踏唱起舞。丹水滔滔,从古至今奔流不息,山清水秀,田园牧歌,文明的薪火随流水一路相传,绵绵不绝。

  日中为市

  成语解释:日中:太阳当头,指正午;市:做买卖。中午进行交易做生意。原指古代物物交换的集市方式。后也形容偏僻地区的商业活动情形。

  成语出处:《易·系辞下》:“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立市廛,首辟市场是炎帝的十大功绩之一。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中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传说炎帝神农教人们树艺五谷后,人民的生活逐渐好起来,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社会分工,有的种五谷,有的狩猎为主,有的捕鱼为主,有的制陶为业。有一天,炎帝神农问大家,你们还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有位长者说,现在生活虽然好多了,就是有些单调,有肉没鱼,有饭缺菜,要是能互相交换些东西就好了。于是炎帝神农让大家把多余的东西拿出来交易,时间定在每天太阳当顶时,由此形成集市。

  “日中为市”影响深远。在我国一些地方,日中为市的传统一直保留了下来。在高平称之为赶集,或过会,每个村庄都轮流设集市或会期,这个传统至今仍十分盛行。

  精卫填海

  成语解释: 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成语出处: 晋·陶渊明《山海经》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夜上海论坛  《山海经·北山经》记载:“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纹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文中的“发鸠之山”,即是长子县和高平市之间的发鸠山,属太岳山系,2009年5月11日,“精卫填海”神话传说正式入选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为《山海经》的这一段记载,演绎成了多种动人的民间传说。

  传说,炎帝有个女儿叫女娃,女娃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美丽非凡,炎帝十分喜欢她。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个大孩子把小孩子当马骑。小孩都累趴下了,大孩子还不肯罢休。女娃走过去,指着大孩子的脑门怒斥道:“你这个人太坏了,欺负小孩子算什么本事,有力气,去打虎打熊,人们会说你是英雄。”

  大孩子见女娃是个小姑娘,生得单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里。他从小孩背上跳下来,走到女娃面前说:“我是海龙王的儿子,你是什么人?竟敢来管我!”女娃说:“龙王的儿子有什么了不起,我还是神农的女儿呢,以后你少到陆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挂到树上晒干。”

  龙王的儿子说:“我先让你知道知道我的厉害,往后少管小爷的闲事。”说着动手就打。女娃从小跟着父亲上山打猎,手脚十分灵活,力气也不小,见对方蛮横无礼,并不示弱,闪身躲开对方的拳头,飞起一腿,将龙王的儿子踢个嘴啃泥。

  龙王的儿子站起来,不肯服输,挥拳又打,被女娃当胸一拳,打个昂面朝天。

夜上海论坛  龙王的儿子见打不过女娃,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

夜上海论坛  过些天,女娃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开心,刚巧让龙王的儿子发现了。他游过来,对女娃说:那天在陆地上让你捡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门前,赶快认个错,不然我兴风作浪淹死你。

  女娃倔强地说:“我没错,认什么错。”

  龙王的儿子见女娃倔强,根本没有服输的意思,立即搅动海水,掀起狂风恶浪,女娃来不及挣扎,就被淹死了,永远不回来了。

  女娃不甘心她的死,她的魂灵变化做了一只小鸟,名叫“精卫”。精卫长着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大小有点象乌鸦,住在北方的发鸠山。她被悲恨无情的海涛毁灭了自己,又想到别人也可能会被夺走年轻的生命,

  因此不断地从西山衔来一根根小树枝、一颗颗小石头,丢进海里,想要把大海填平。她无休止地往来飞翔与西山和东海之间。

  可是那咆哮的大海嘲笑她道:“小鸟儿,算了吧,就算你干上百万年,也别想将我填平!”

夜上海论坛  但是翱翔在高空的精卫坚决地回答说:“就算需要一千万年、一万万年,直到世界末日,我也要将你填平!”

  “你为什么恨我这样深呢?”“因为你呀——夺取了我年轻的生命,将来还会有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要被你无情地夺去。”

夜上海论坛  “傻鸟儿,那么你就填吧——填吧!”大海哈哈地大笑了。

夜上海论坛  精卫在高空悲啸着:“我要填!我要填!我要永无休止地填下去的!这叫人悲恨的大海啊,总有一天我会把你填成平地!”

夜上海论坛  她飞翔着,啸叫着,离开大海,又飞回西山去;把西山上的石子和树枝衔来投进大海。她就这样往复飞翔,从不休息,直到今天她还在做着这种工作。

  尧天舜日

  成语解释:尧、舜:古代传说中的两位贤君。天、日指尧、舜在位的时期。原用以称颂帝王的盛德,后也比喻天下太平的世道。

  成语出处:

  1.《论语.泰伯》:“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谓尧能法天而行教化。后因以“尧天”称颂帝王盛德和太平盛世。

  2.宋代文珦《潜山集.卷九.梅雨》诗:“尧天舜日远,怀抱若为舒”。也作舜日尧年。

夜上海论坛  3南朝·梁·沈约《四时白纻歌》:“佩服瑶草驻容色,舜日尧年欢无极。”

  此成语和高平有关,是因为高平北部的一座名山——丹朱岭。此山和五帝之一的尧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古代许多学者都认为《山海经·北次三经》所记之“丹林”,就是今长子县与高平县交界的“丹朱岭”。“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但他们一般却认为“丹朱岭”是“丹林”之讹。如《一统志》的编者就认为“丹朱岭即《山海经》所云丹林,既讹林为岭,又讹加以朱,转晦其本。”又如明·朱载堉《乐律全书》卷二十二所附录之《羊头山新记》亦云:“(羊头)山之西二十里曰丹朱岭。其古之丹林欤?盖本丹林,年久伐尽,不复有林矣。遂讹为丹岭,朱乃后人妄加耳。”窃以为,“林”、“陵”、“岭”这些字古音极接近,易相混,其实是口传音误。

  《路史》卷二十说,“(帝尧)使(子朱)出就丹……舜封丹朱于白水”,也颇值得注意。这白水其实是丹水的一条支流,也可以看作是丹水的一个源头,所以才是一河两名。而这条丹水还不止白水一个别名,历史上还称泫水,又称绝水(详见《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七)。那么,《路史》的记载,也是丹朱封于丹或丹渊的又一个证明。

  《山海经·海内南经》注引古本《竹书纪年》云:“后稷放帝朱于丹水。”《史记·高祖本纪》正义云:“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

夜上海论坛  丹朱是尧之嗣子,尧说他“心既顽嚣,又好争讼”,深知其子丹朱之不肖,所以不用他,而让位于舜。这是后人推崇尧舜禅让说之思想的反映。

  《山海经》一书记载古代首领有帝号的不多,而丹朱却有了帝号,称作帝丹朱。郑玄说:“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这说明丹朱在古代人眼里是很有德望、声名很显赫的人。但《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可见尧不传子而让位于舜似并非尧之本意,而是迫于舜的威力。或说是舜排斥了尧子丹朱而篡夺了尧位,说明尧并非不想传子,尧子也不一定不肖。这说明当尧之时,位传子还是传贤,家天下还是公天下,正处于激烈斗争当中。

  帝尧向来称为“陶唐氏”,无论怎样解释,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问题,即何以在“唐”的前面加一“陶”字?我们再往上联系炎帝神农氏尝百谷、始造陶器两件关键的历史记载,作一下综合思考:羊头山这一带到处都有与炎帝神农氏尝百草,育五谷的传说。高平县与长子县交界处的羊头山恰是神农氏的发祥之地已经为古今学术界确认,而五谷成为食物,是离不开器皿的,所以,农业生产与制造陶器就必然是相伴相随的。既然农业生产的发祥地在晋东南,那么,晋东南的高平、长子、长治这一带,起码是最初生产陶器的地方之一。尧最初在羊头山,丹朱岭周边的“陶”地活动,然后迁到“唐”地,即尧都平阳,以地名作氏,即陶唐氏。

  完璧归赵

  成语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

  成语出处:《史记》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

  此成语和高平有关是因为泽州和高平交界处有座小山丘叫全玉岭,以及莒山上有蔺相如祠和衣冠冢。坛岭头村,位于泽州县北义城镇和高平河西镇的交界处,莒山东面,是一个有着千百年历史的古村。坛岭头这个名字既是一个村庄的名字,也是全玉岭的特称。如《晋城县志》介绍山脉时云:“北支包括吾山、香山、紫金山、石室岭、界牌岭、莒山、坛岭头、楼头岭、虸苔山及固山”。这里就将全玉岭用坛岭头来代替,可见坛岭头亦称全玉岭。志书记载,当初蔺相如派舍人怀壁潜回赵国,途经此地后,感觉才安全了,后随被称为全玉岭。为了纪念蔺相如的功绩,高平和泽州两地居民在莒山为他修建了祠庙及衣冠冢。

  《山西通志/祠庙》载:“蔺相如祠在泽州东北四十五里莒山上,宋政和年间建,国朝永乐五年修。”这是目前能查到的有关祠庙的最早记载。“宋政和年间”是公元1111年至1117年,“国朝永乐五年”是明成祖在位的.1407年。距祠庙东南约30米处有蔺相如墓,墓堆呈宝顶型,高3米,直径8米,周长约25米,墓身原为砂石条砌就的八卦型平台,外封以土。墓前石碑为石灰岩质料,分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碑首高90厘米,宽67厘米,厚27厘米,上有二龙戏珠浮雕,中央篆额19×5平方厘米,为“奉旨重修”四字。碑身高248厘米,宽67厘米,厚27厘米,上书正楷阴文“有周赵国上卿蔺相如之墓”,每字17×14平方方厘米。右上首为“皇清雍正十年壬子季春月(1732年阴历三月)”,下款为“后学南昌曹茂先敬书”。周边有龙凤、太极图等对称浮雕及“福、禄、祯、祥”四个小篆字。碑座长90厘米,宽52厘米,厚30厘米以上(下埋土里)。墓地原有花墙、石狮、石柱、石桌、石供,占地约亩许。上述与《泽州府志陵墓》“周蔺相如在莒山南”,《坛庙》“蔺相如庙在莒山上”,完全一致。关于陵墓始建的确凿年代,目前尚未查实。金初,田天泽在拜谒了莒山的有关遗迹后,曾写了《蔺相如如墓》一诗:“翠迭峰峦步幛新,上卿庙貌万年春。可怜完璧归来后,帮里萧萧也入秦”。

  蔺相如舍人持璧归赵经全玉岭到达高平米山郭村时,天色已晚,便在那儿休息了一夜,于是郭村也建有相如宫,现为晋城市文保单位。

  负荆请罪

夜上海论坛  成语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成语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夜上海论坛  此成语和高平有关是因为高平有座历史名山——大粮山,山上建有廉颇祠。长平之战时,这里曾是名将廉颇指挥赵军的幕府,驻军屯粮的中枢。赵军曾在此驻扎多时,留下了以沙代粮、积米成山的历史故事。为了纪念廉颇老将,当地人于西汉时期在大粮山巅上建廉颇祠,后因战火毁坏,以后历代屡建屡废。2004年由着名营企业家程广瑞先生慷慨解囊,投入巨资,又得以重建。唐代《元和郡县志》记载:“米山,在县东十里,赵将廉颇积粮此山,因名。”宋代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米山,在县东一十里,赵将廉颇积粮此处。”明代嘉靖元年(1522)《创建大粮山碑记》云:“命将白起与赵争衡,屯兵于此,积粮于山。因之得名为大粮山焉。”

夜上海论坛  登上大粮山,长平古战场一览无余,廉颇屯、营房岭、廉颇塚等景点尽收眼底。汉魏以降,直至明清两千多年间,众多文人墨客、良臣贤相给高平大地留下了不少凭吊那场惨烈战争的诗词歌赋,这些古碑石刻广泛的分布在大粮山景区,这是历史留给高平市独一无二的古代军事、历史文化相融合的旅游景观,既悲壮又宏阔

  战国时,赵国的两位重臣,武将廉颇与文臣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皮。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胶柱鼓瑟

  成语释义:胶柱鼓瑟",亦作"胶柱调瑟",比喻拘泥成规,不知灵活变通。现含贬义色彩,多用于书面语中。柱:瑟上调节声音的短木。瑟:一种古乐器。是用胶把柱粘住以后奏琴,柱不能移动,就无法调弦。

  成语出处:

  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2、汉·扬雄《法言·先知》:"以往圣人之法治将来,譬犹胶柱而调瑟。"

夜上海论坛  此成语和高平有关是因两千多年前那场骇人听闻的长平之战。

夜上海论坛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孝成王七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西北)对垒,这时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赵将廉颇坚守营垒。“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结果,“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胶柱鼓瑟还来源于“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的故事。

  从前有个齐人跟赵人学习瑟这种乐器,他不去刻苦钻研演奏瑟的技术,却依照赵人预先调弄好的音调,将瑟上调音的短柱用胶粘固起来,就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家乡。齐人回家后,摆弄了多年,总是弹不出一支曲子。他还觉得奇怪呢!后来,有个跟赵国人学艺的人来到他这里,询问他埋怨的原因,才知道前面这个齐人的举动是多么愚蠢啊!

  纸上谈兵

  成语解释: 按照书本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成语出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此成语和高平有关,是因为长平之战中战死在高平的赵军最高统帅赵括。但事实上,故事的背景是战国时期,那时中国还没有发明纸。所以所谓的兵书应该刻在竹简、木简或者写在帛等丝织品上。所以纸上谈兵这个成语还是有很值得讨论的,准确地说实际应该是竹上谈兵,木上谈兵,帛上谈兵。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还在看竹简,比他早的赵括是不知道纸为何物的。现在的考古发现最早的纸在西汉才出现了,尽管比传统的说法,蔡伦造纸的东汉时期要早。

夜上海论坛  现在,一提到“纸上谈兵”,人们马上会想到赵括。实际上,这个成语的产生,可以说与赵括并没有关系。

  明末清初的钱谦益在他的《列朝诗集》甲集第十三里收录了明刘三吾的一首诗《湘南杂咏》,里面有‘鄂垣仅有湘南地,朝野犹夸纸上兵。’的句子。这应该是‘纸上谈兵’这个词语产生的一个雏形,而它真正地现成一个成语,则是在清朝。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

夜上海论坛  至于说把‘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和赵括画上等号则是在1979年,现代着名语言学家、教育学家林汉达所着《上下五千年》的第40节标题就是“纸上谈兵的赵括”。而《现代汉语词典》里,就明确把该成语的出处定义在长平之战和赵括。

  悬壶济世

  成语解释:古代颂誉医者道者救人于病痛。医者仁心,以医技普济众生,世人称之,便有悬壶济世之说。

夜上海论坛  成语出处:典出《后汉书》及《神仙传》,与道医壶公有关。“悬壶”是中医行医的专用名词。

  此成语和高平有关联是因为高平西南有座悬壶山。悬壶山原名云梦山,位于高平市河西镇悬壶南村北,悬壶南村因位于悬壶山之南而得名。

夜上海论坛  据《高平县志》中“仙迹”一章记载,传说汉代有位名士叫费长房,常在高平云梦山修炼。一日进城,见一卖药老翁,把随身带的一个药葫芦挂于树上,一到傍晚时分,卖药毕便进入其中休息。费长房对此感到神奇,故拜卖药老翁为师。卖药老翁说道:“你与我有宿缘,孺子可教也!”于是把他引入壶中。费长房一到壶中,惊见别有洞天。悬壶老翁教授费长房缩地之功,并授予他一根竹枝,数千里之路,跨杖即可至。

  后来,卖药老翁与费长房均不知所踪。人们为纪念这位卖药老翁,便在高庙山修建了一座庙宇 ,名曰悬壶庙。因庙宇建在山之最高处,故又称高庙山。山阴有北齐石窟,为晋城市级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

  掩耳盗铃

  【典故】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出处】

夜上海论坛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释读】

  “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奋不顾身

  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着名大将,很受汉武帝信用,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入侵。李陵擅长骑射,又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

  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从,无奈投降了匈奴。

夜上海论坛  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生气,认为李陵辱没了自己对他的信任,朝中大臣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骨气。

  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一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人很讲义气,孝顺父母,友爱兵士。他常常想奋不顾身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而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非贪生,而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

夜上海论坛  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非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行“腐刑”。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心,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至死不回故土,未能实现他奋不顾身、为国捐躯的愿望。

  【出处】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夜上海论坛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释读】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2

  Top1:才高八斗

夜上海论坛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爱。

夜上海论坛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才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一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Top2:不学无术

夜上海论坛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勋。

  刘询继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Top3:不可救药

夜上海论坛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Top4:不可多得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夜上海论坛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曹操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Top5:按图索骥

夜上海论坛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Top6: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夜上海论坛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Top7:狼狈不堪

夜上海论坛  晋朝时,武陵人李密品德、文才都很好,在当时颇享盛名。晋朝皇帝司马炎看重他的品德和才能,便想召他做官,但几次都被拒绝了。原来,李密很小就没有了父亲,4岁时母亲被迫改嫁,他从小跟自己的祖母刘氏生活。李密在祖母的照料下长大,也是祖母供他读书的。因此,李密与祖母感情非常深厚,他不忍心丢下年老的祖母不服侍而去做官。最后,李密给司马炎写了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信中说:“我出生6个月时便没有父亲,4岁时母亲被舅舅逼着改嫁,祖母刘氏看我可怜,便抚养我长大。我家中没有兄弟,祖母也没有其他人可以照顾她。祖母一人历尽艰辛把我养大,如今她年老了,只有我一人可以服侍她度过残年。可是我不出去做官,又违背了您的旨意,我现在的处境真是进退两难呀!”

  Top8:见兔顾犬

  战国时楚襄王荒淫无度,执迷不悟,将劝谏的大臣庄辛赶出楚国。五个月后秦国趁机征伐,很快占领楚都郢。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庄辛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鼓励楚襄王励精图治、重整旗鼓。

  Top9:牛衣对泣

夜上海论坛  典出《汉书·王章传》,说的是西汉时的王章家里非常贫穷,年轻时在京城长安求学,与妻子住在一起,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有一次,他生病,没有被子,只好盖用乱麻和草编织的像蓑衣一类的东西。这是当时给牛御寒用的,人们称它为“牛衣”。王章蜷缩在牛衣里,冷得浑身发抖。王章以为自己快死了,哭泣着对妻子说:“我的病很重,连盖的被子都没有。看来我就要死去,我们就此诀别吧!”妻子听了怒气冲冲地斥责他说:“仲卿!你倒是说说,京师朝廷中的那班贵人,他们的学问谁及得上你?现在你贫病交迫,不自己发奋,振作精神,却反而哭泣,多没出息呀!”王章听了这席话,不禁暗自惭愧。病愈后,他发奋读书,终于成了有用之才。

  Top10:疑邻盗斧

夜上海论坛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夜上海论坛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3

  战国时期,美玉“和氏璧”由于质地优良,因此扬名天下,成为人人都想一睹的至宝。后来,这块宝玉被赵惠文王所拥有。秦国国君秦昭襄王听说此事,便想霸占此玉,并借机欺辱赵王。于是,秦王提起笔来给赵王写了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换和氏璧。

  赵王接到这封信件,明知这是秦王使诈,想将美玉骗到手,可是要是不把玉给他,他又会把此事当做借口,攻打赵国。而当时秦强赵弱,一打起仗来,赵国的老百姓就要遭殃了。赵王对此事无法决断,因此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愁得不行。

  这时,有人对赵王说,平民蔺相如是个饱学之士,经常帮人解决难题,如果请他到宫殿上商议,或许能出个好主意。赵王听说赵国有此奇人,心中非常高兴,忙派人宣蔺相如来见。

  蔺相如见到赵王后,就请求由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走一趟。他说:“假如秦国把十五座城池割让给赵国,那么这笔买卖也挺合算,我就把玉留在秦国;如果他们没有献城的诚意,我再把玉完整无缺地送回我邦。”

夜上海论坛  赵王虽然觉得这样做也太冒险了,但又想不出别的主意,只好拜蔺相如为使者,命他到秦国去献和氏璧。

  蔺相如到了秦国,来到秦王宫中,把和氏璧双手奉上。秦王将美玉捧在手中,喜不自胜,根本不提用十五座城交换的事情。

  蔺相如看秦王并无献城之意,便赔着笑脸对秦王说:“这块美玉上有一块瑕疵,不注意看还真看不出来,待小臣指给您看一看。”

  秦王虽然狡诈,也中了蔺相如之计。他一心想看瑕疵到底在何处,就把美玉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手捧美玉,靠在柱子之上,怒气冲冲地说:“依我看来,您并不想把十五座城交给赵邦,只想欺辱我国,让天下人看我家大王的笑话!所以我用计调回宝璧。您如果逼迫我,我的脑袋和美玉就在柱子上一块碎了!”

  秦王一心想得到美玉,生怕有所损坏,急忙从旁劝阻。他一面表示绝不食言,一面答应斋戒几日后举行迎璧大典,让蔺相如将和氏璧正式献上。

  蔺相如根本信不过秦王,回到住处后就将和氏璧交给随从,让他将璧送回赵国。

  到了秦王举行典礼的那天,蔺相如严肃地对秦王说:“我已派人将和氏璧送回我国,您如果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献与我国,我国大王一定会将和氏璧给您送来。如果不这样,您即使把我杀死也无济于事。因为天下之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义的!”

  秦王勃然大怒,但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得放蔺相如回国。

  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下盖世奇功,赵王就将他由一介平民封为“上大夫”,位列朝堂之中,专门为君王出谋划策。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4

  在商朝末年,纣(zhòu)王荒淫(yí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在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己会上钩的。”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到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5

  项庄舞剑

夜上海论坛  项羽的大军进驻鸿门(在今陕西临潼东北)后,有人暗中向项羽报告说,刘邦要在关中称王。刘邦为消除误会,在谋士张良的陪同下,到鸿门当面向项羽谢罪。项羽听他说得真诚坦率,表示不再怀疑,并设宴款待刘邦。项羽的谋士范增、项伯等也一起参加。

夜上海论坛  范增早就主张杀掉刘邦,免得留下后患。席间,他屡次向项羽暗示杀刘邦,但项羽不予答理。于是他离席,把项羽的堂兄项庄叫来说:“大王心慈手软,你进去敬酒,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杀了沛公。”

夜上海论坛  项庄入内敬酒,完毕后对项羽说:“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有什么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

夜上海论坛  项羽表示同意,于是项庄拔出剑在席前起舞,项伯看出苗头不对,便拔剑与项庄对舞,并以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无从下手。

  刘邦的谋士张良见情势危急,离席找到了刘邦的部将樊哙。樊哙一见张良,就问他现在情况如何。张良说:“现在情况非常危急。此刻项庄表面上是舞剑助兴,其实真正的用意是要杀掉沛公!”

  樊哙激动地说,既然如此,由他进去与他们拚命。他强行进入营帐,怒视项羽,头发直竖,眼眶睁得像绽开似的。项羽赐酒肉,他大口地喝,大口地吃。吃喝后,面不改色地指责项羽听信谗言,企图杀掉有功之臣。过了一会儿,刘邦借机入厕,逃回了自己的军营。

  成语“项庄舞剑”常与“意在沛公”连用,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胯下之辱

  韩信少年时很贫穷,有志向但没有力气。在淮阴钓鱼,靠一个洗衣的老婆婆每天分饭给他吃。韩信说:“以后我一定要好好报答你。”洗衣婆婆很生气,责备他:“我看你像王孙公子,不忍你挨饿,才给你饭吃,哪里想你重重报答?”韩信一次上街,被屠宰欺负,屠宰调戏他:“你不怕,就拿刀杀我;如果不能,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没办法,俯下身从屠宰胯下爬过去,街上的人都说韩信胆小懦弱。后来刘邦的丞相萧何三次将韩信举荐给汉王刘邦。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韩信辅佐汉朝有功,被封为齐王。

  成语“胯下之辱”现在常指胸有大志,能暂时忍受屈的人。

  一饭千金

夜上海论坛  帮助汉高祖打下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侯,他时常到城下钓鱼,希望碰着好运气,以便解决生计。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做工。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地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不高兴,表示并不希望韩信将来报答她。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

  声东击西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争雄。有一年夏天,刘邦在彭城被项羽的楚军杀得大败,本已归顺刘邦的魏王豹倒戈反汉。

夜上海论坛  刘邦派韩信领兵去攻打魏王豹。魏王豹得知汉军进攻的消息,就任命柏直为大将,统率兵马扼守在黄河东岸的蒲坂,封锁黄河渡口,阻止汉军渡河。

  韩信带领汉军来到前线,看到蒲坂地势险要,柏直又有重兵坚守,知道从这里硬攻很难获胜。经过反复考虑,他想出一个“声东击西”的战术。他将军营扎在蒲坂对岸,军营四周插上旗帜,又弄来一些船只。白天让士兵操练、呐喊,夜里掌灯举火,调兵遣将,做出要从这里强渡黄河的架势。背地里他却把汉军主力偷偷向北移动,选择了夏阳作为偷渡黄河的据点。

夜上海论坛  魏军看到黄河对岸的汉军,调动繁忙,喊杀震天,以为韩信真要从蒲坂渡河。柏直乐得拍手大笑:“韩信之辈真是一伙笨蛋,我这里坚如磐石,固若金汤;再加上黄河水深流急,休想渡过河来!”于是他便放心睡觉去了。

  汉军开到夏阳以后,韩信命令士兵赶紧做木桶。把几个木桶连在一起,上面拴上木排,倒扣在水面上,就成了渡筏。汉军乘着这些渡筏,偷渡到对岸。因为魏军在那里没有派兵防守,所以汉军顺利地渡过黄河,攻陷了魏军后方要地安邑。魏王豹毫无准备,慌忙领兵迎战,结果惨败,他自己也被韩信活捉了。

  成语“声东击西”,指为了迷惑敌人,表面上宣扬要攻打一边,其实是攻打另一边。

  多多益善

  韩信是汉高祖刘邦的大将军。为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朝,立下辉煌功绩。但是,在汉高祖六年之时,有人告密说韩信意图谋反,刘邦本来就对韩信有戒心,于是设计将韩信捉拿起来。不过,因证据不足,不久又释放了他。韩信知道,刘邦嫉妒自己的才干,常闷闷不乐,借故推说有病而不上朝,闲居家中,进行消极反抗。

  汉高祖刘邦也心知肚明,不想丢失了这位良将,所以常同韩信谈话聊天,挽回关系。有一次闲聊时,刘邦问韩信:“像我这样的人,可以带领多少兵马?”韩信回答说:“最多也就带上十万人。”刘邦又问道:“你要是带兵可以带多少呢?”韩信说:“我当然是愈多愈好啦!”刘邦追问:“你可带的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抓住了呢?”韩信回答说“这是两回事了,陛下虽然不可带兵太多,但是陛下善于使用将帅,所以我才被你抓住了。”自此,“多多益善”流传开来。

  “多多益善”简言之是愈多愈好。这个成语还可以在它前面加上“韩信将兵”变成八字,亦即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历史经典成语故事】相关文章:

历史成语故事07-18

历史成语故事10-13

历史寓言成语故事10-13

历史成语故事《李郭同舟》04-27

历史成语故事:诚惶诚恐07-20

历史成语故事:骑虎难下08-15

历史成语故事:强弩之末08-16

历史成语故事:轻虑浅谋08-16

历史成语故事:取而代之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