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文史常识之三纲五常

时间:2022-12-07 14:35:18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史常识之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sāngāng-wǔcháng,封建礼教的道德准则。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架构。三纲、五常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最早渊源于孔子。何晏在《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中集解:“马融曰:‘所因,谓三纲五常也。”这种名教(名份与教化)观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即通过上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政治制度。

  基本解释

夜上海论坛  读音:sān gāng wǔ cháng

夜上海论坛  含义:三纲即“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详细解释

  1.三纲

夜上海论坛  三纲:君臣义,即君臣之间要讲信义;父子亲;夫妇顺,即夫妻要和顺。

夜上海论坛  《礼纬·含文嘉》云: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

  2.五常

  (1)五常:仁、义、礼、智、信。

夜上海论坛  五常又称“五典”,即五种行为规则。语出《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

夜上海论坛  [唐]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2)五常:另一说为“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

  孟子认为: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演变介绍

  1.董仲舒的“五伦”

夜上海论坛  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一种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它渊源于先秦时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三纲皆取于阴阳之道。具体地说,君、父、夫体现了天的“阳”面,臣、子、妻体现了天的“阴”面;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把封建等级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为宇宙的根本法则。

  “五常之道”实际上是“三纲”的具体化。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2.“三纲”“六纪”

夜上海论坛  汉班固(32-92)撰《白虎通义》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着作。《白虎通义》总结了两汉经学的成果,集两汉今文经学大成之作,主要内容为记述白虎观会议关于经学之议论,大部分为复述董仲舒的学说及基本观点,并有所发挥。并提出了“三纲”、“六纪”的伦理金条,“三纲”是“署为数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为“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认为“三纲法天地人,六纪法六合”,“六纪”是从“三纲”而来,是“三纲”之纪,把封建社会的伦理关系说成合乎天意的、永恒的自然关系。《白虎通义》以三纲五常为核心构建了一整套神学目的论和政治伦理思想体系,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制度充分体现出来,在东汉时期实际上起了法典作用。

  3.朱熹“三纲五常”

  从宋代朱熹开始,三纲五常联用。

夜上海论坛  名教观念最初也始于孔子。孔子强调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认为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导审察名号,教化万民。西汉武帝时,把符合统治利益的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立为名分,定为名目,号为名节,制为功名,用它对百姓进行教化。称“以名为教”。其内容主要就是三纲五常。但“名教”这个词的出现是在魏晋时期,用来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礼教。魏晋时期围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后,名教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桎梏。如违犯伦理纲常,即被视为“名教罪人”。

夜上海论坛  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起到了一定的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作用。

  示例:可是像我这样出身名门,幼读诗书,对圣人三纲五常之教,不敢稍忘。(姚雪垠《李自成》)

  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读物《三字经》里也明确写道:“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由此亦可见“三纲五常”做为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道德标准于儒家思想的.发扬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什么是“三纲五常”?

夜上海论坛  “君为臣,父为子,夫为妻”的“三纲”,仁义礼智信的“五纲”,也叫“三纲五常”。如今,我们对中国传统进行了这么多年的客观、全面、深入的研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那些“超越时间空、跨越国度、充满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的文化理念,并加以宣传和弘扬。人们习惯于随便提这种“三纲五常”的思想。

  特别是在理论上,公认“仁义礼智信”五常不是糟粕,而是精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予以充分肯定和弘扬。而与这一思想密切相关的“三纲”思想,要么一直避而不谈,要么一直试图用所谓的好的方式去解释和认知,因此无法得到满意的答案。我认为,在讨论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时,不能回避对“三纲”的理解和评价。

【文史常识之三纲五常】相关文章:

文史常识之八卦04-02

国学常识之文史知识03-26

文史常识之竹林七贤08-16

关于文史典籍名词的国学常识02-25

初二作文史之奇才-孔明04-11

国学常识集锦之文化常识08-11

经典的文史典籍名称02-28

国学常识之《大学》08-17

文学常识之诗人的雅号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