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论坛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芭蕉花》阅读理解

时间:2022-08-30 17:25:19 语文百科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芭蕉花》阅读理解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阅读可以改变思想、获取知识,从而可能改变命运。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芭蕉花》阅读理解,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芭蕉花》阅读理解

  芭蕉花

  郭沫若

  在我们四川的乡下,相传芭蕉花是治头晕病的良药。母亲有头晕病,她一犯病,我们便四处托人去买芭蕉花,但是很不容易买到。

夜上海论坛  我五六岁的时候,母亲又犯病了,我同比我大四岁的二哥来到天后宫。天后宫离我们家不过半里路,里面有一座私塾。大概是中秋前后吧,私塾已经放假了。我们从围墙的窗口看见私塾的园子里有一簇芭蕉,有一株刚好开着一朵黄花,样子像尖瓣的莲花。我们欢喜极了,便翻进窗子去摘那朵芭蕉花。窗子不过三四尺高,我人矮,是二哥把我托进去的。

夜上海论坛  我们好不容易把花摘了下来。二哥怕人看见,让我把花藏在衣袖里。回到家里,二哥叫我把花献给母亲。我捧着花跑到母亲的床前。母亲问我是从什么地方拿来的,我便照直说了。母亲听了非常生气,叫我和二哥跪在床前,连连叹气,说:“啊!我生下了你们这样不争气的孩子,为娘的倒不如病死了好!”我吓哭了,二哥也哭了。父亲晓得了,他把我们拉到大厅里,让我们跪在祖宗的牌位前,打了我们一顿。这是我第一次挨打,所以至今还记得。

夜上海论坛  我和二哥挨了打,都很伤心,但是我不知道父母为什么这样生气。母亲病了要吃芭蕉花,我们好不容易掐了一朵回来,这有什么不对呢?

  这朵芭蕉花没有作药用,二哥拿去送还了天后宫,大约供在圣母的神座前,最后干掉了吧?

夜上海论坛  我离家已经十二三年了,一想到母亲,这个故事便无端地涌上了心头。

  1.在文中找出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在下面画“~~~~”。

  2.在文中用“‖”把这篇文章分为四段,再写出第二、三段的段意。

  3.“我”和哥哥只不过摘了一朵芭蕉花,父母亲为什么那么生气?

  4.文章的最后一句表达出“我”的什么感情?

  5.联系文章内容,想想文中画“____”的句子应该怎样朗读,在正确答案下面画横线。

  《芭蕉花》答案

夜上海论坛  1.有一株刚好开着一朵黄花,样子像尖瓣的莲花。

  2.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第3—5自然段‖第6自然段。

夜上海论坛  第二段:写为了给母亲治病,我和二哥到私塾园里摘芭蕉花。

  第三段:我们把花献给了母亲却挨了打,把花送回了天后宫。

  3.父母亲怕自己的孩子染上坏毛病,希望他们做诚实、正直的人。

夜上海论坛  4.这句话表达出“我”对父母亲教育的感激之情。

夜上海论坛  5.稍快一些 生气 稍重一些

  创作背景

  郭沫若的母亲长期过于劳累,犯有“晕病”,身体异常衰弱。每年交春的时候总要晕倒一回。他的母亲“晕病”发作时,终日呻吟呕吐。芭蕉花的故事和这晕病关连。在郭沫若四川的乡下,相传芭蕉花是治晕病的良药。

夜上海论坛  郭沫若五六岁的时候,他母亲“晕病”又发。郭沫若同他的二哥商量摘取天后宫种植的芭蕉花,郭沫若不但没有得到母亲的嘉许,反而挨了掌心。

夜上海论坛  郭沫若离家十二三年了,这样一段故事,他一思念到母亲,就一阵阵鼻酸眼胀。郭沫若感慨遥寄,在日本写下美文《芭蕉花》。

  文化意蕴

夜上海论坛  在中国文化传统观念中, 一种比世俗亲情更重要, 更值得追求的东西, 那就是忠孝节义, 这是一种道德信仰, 它根深蒂固,扎在一代又一代国人的心中。

夜上海论坛  散文的开篇, 作者并不直接提及芭蕉花, 而是在散漫的回忆中, 讲述母亲家族的身世遭遇,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真实的忠义受难图。写完母亲幼年的不幸,作者紧接着写她哺育儿女,操持家务的辛劳, 以致得了难以治愈的“晕病”。然后引出芭蕉花能治病的习俗,写出具有药用功能的芭蕉花的稀有和难以寻觅。但是,作者似乎还不愿意切入芭蕉花的故事本身,而是宕开笔墨,又开始叙述父亲的家世,在这一段叙述中,涉及到很复杂的历史文化背景,即天后宫与郭沫若祖辈关系,天后宫所代表的的宗族信仰。

  天后宫所代表的的'宗族信仰在父亲家族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后来发生的事也就不难理解了。但幼时的作者并不知道,当他和哥哥发现天后宫有他们遍寻不得的芭蕉花时,哥俩欢喜极了,两人费了很大力气,翻窗进去,摘了那朵能为母亲治病的芭蕉花。非常高兴地献到母亲的床前, 以为母亲会夸奖他们。谁知事情大大出乎他们的意外,不仅没有得到表扬,反而害母亲大大生气,自己而且被父亲拉到祖堂上,受到平生第一次严厉的处罚。

  行文至此,作者绵里藏针,并没有点出母亲生气的原因, 只是写出自己因为这件事惹母亲生气的内疚, 并深深地理解和思念母亲。

夜上海论坛  儿时的“我”只是缘于对母亲的爱,攀摘了天后宫里的芭蕉花。

  在“我”看来,是非常自然的事。但在母亲看来,攀摘了圣地中的芭蕉花,等于拿走了供奉给神灵的祭品,这是对祖先神灵极大的冒犯和亵渎。所以母亲又气又急。但当时的“我”对父辈的伦理信仰一无所知,所以无所顾忌地干了这件事。

  人到中年,母亲当年的心情,作者已能深切地体会。但仍留下深深的困惑和对生活的反省,儿时,心中只有一条最朴素的生活真理,即只要为爱,所做的一切都是合理的, 因此童年无忌, 敢于反抗成规,冒犯神灵。结尾时,作者出其不意,来了一句意味深长的反问:

夜上海论坛  “但是,我正因为知道了,竟失掉了我摘取芭蕉花的自信和勇气。这难道是进步吗?”

夜上海论坛  其实,散文所有看似东粼西爪的叙述,最终都指向文章这最后一问,这是散文的文眼所在。它问出了国人心中不可名状的沉痛:沉痛于忠与孝的冲突,沉痛于社会职责和个体生命激情本能对立,中国社会传统的宗族人伦规范与生命大爱的冲突。天后宫, 代表着神性意志,或者说是宗族群体利益的神性体现。而自己的母亲,本已重病在身,却可以宝贵的生命去换取在神灵面前,或者说在宗族祖先面前的清白,一如她们的祖辈,为尽对朝廷的忠,为守对丈夫的节,为讲对主人的义,可以毅然赴死,完全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这种道德是合乎人性的吗?中年的郭沫若,在看待童年这一事件时,具有一种文化穿透的眼光,它将童年时摘取神灵面前的供物这一举动,看成具有一种象征意义的事件,那就是对陈规陋习的大胆挑战,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本能的反抗。这种反抗是具有完全的正面价值还是负面价值,作者似乎难以评判,所以用这样的反问来表达自己的困惑。

  主题思想

  《芭蕉花》表达郭沫若对母亲的感怀之情。文章托物言志,借芭蕉花抒发情怀。在怀想母亲的同时,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对于理想、信念执着坚定的追求。

【《芭蕉花》阅读理解】相关文章:

泡桐花阅读理解04-30

花的启示阅读理解05-03

《芭蕉》阅读训练01-17

《蔷薇几度花》阅读理解01-17

醉花间阅读理解05-01

《牵牛花》阅读理解05-02

不知有花阅读理解05-01

金色花的阅读理解05-01

《雨花赋》阅读理解05-01